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在各临床分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治疗方案中,放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是部分患者在接受放疗后会发生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a,RP)。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病率很高,约有10%-37%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并且部分患者最终因此导致死亡,而目前没有较明确的预测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MiRNAs是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研究显示至少有20–30%的人类蛋白编码基因是由MiRNAs进行调控的。Mi RNAs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肺癌患者的特异MiRNA及其靶基因有可能在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吉非替尼作为一种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被广泛用于NSCLC的各线治疗。临床医生发现吉非替尼应用时及应用后,一些患者也发生了肺损伤,有些患者甚至危及生命,吉非替尼引起的这种肺间质性疾病在日本发生率为4-6%,在美国为0.3%。部分肿瘤患者因为病情变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段需要分别或同时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及胸部放疗。但既往一项评估吉非替尼联合同步胸部放疗治疗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因该方案对肺脏的毒性过大而提前关闭。以上证据显示吉非替尼可能进一步加重放射性肺炎,但目前国内外在该方面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目的在于:1.寻找可能影响放射性肺炎发生发展的肺癌患者的特异MiRNA和靶基因及相关因子/指标做为生物标志物,从而能够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2.建立放射性肺炎大鼠模型;3.明确不同吉非替尼给药模式能否对大鼠模型放射性肺炎严重程度造成影响,探索吉非替尼加重放射性肺炎的内在机制。4.收集我院胸部放疗及吉非替尼两种治疗模式都接受过的肺癌患者病例,回顾分析患者停用吉非替尼不同时间间隔后接受放疗与他们发生放射性肺炎严重程度关系,进一步验证吉非替尼不同给药模式对放射性肺炎的影响。方法1.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谱文件GSE32863。同时,下载MiRNA芯片文件GSE17681,其中包含10例肺癌和10例正常组织样本的MiRNA芯片数据。然后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及MiRNA(利用R语言中的SAM程序包)。使用DAVID在线工具对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比对mi RTar Base及mi Records数据库的文件,构建出肺癌患者的特异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然后根据MiRNA和靶基因生物功能筛选出可能在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特异MiRNA和靶基因及相关因子/指标。然后对我院114例接受胸部放疗的肺癌病人血清I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评价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2.应用斯普拉格-道利(SD)大鼠建立放射性肺炎大鼠模型,分为:放疗8周前吉非替尼处理组(8W G+R组)、放疗4周前吉非替尼处理组(4W G+R组)、放疗同时吉非替尼处理组(G+R组),单独放疗组(R组)及对照组(Control组)。处理后于放疗后4周、8周、12周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及肺组织标本进行放射性肺炎严重程度评价及相关因子检测:对各组大鼠肺组织进行炎症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白介素-1β,白介素-6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活化巨噬细胞水平。碱水解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明确吉非替尼不同给药模式对放射性肺炎的影响。2.收集我院胸部放疗及吉非替尼两种治疗都接受过且病例资料完备患者病例,分为放疗8周前吉非替尼治疗组、放疗4周前吉非替尼治疗组、放疗同时吉非替尼治疗组和单独放疗组,根据放射性肺炎评价标准对各组患者放射性肺炎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我们构建出肺癌患者的特异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并筛选出可能在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Mi R-222靶向ICAM-1及相关因子/指标:白介素-1β,白介素-6、羟脯氨酸、活化巨噬细胞。数据分析显示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放疗后血清ICAM-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P<0.05)。对各组大鼠肺组织进行炎症评分结果显示放疗后8周及12周时放疗同时吉非替尼处理组肺组织炎症评分高于其它各组(P<0.05)。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白介素-1β,白介素-6水平显示放疗12周时放疗同时吉非替尼处理组血清及肺组织白介素-1β,白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活化巨噬细胞水平,结果显示放疗后4周、8周及12周时放疗同时吉非替尼处理组肺组织活化巨噬细胞水平均高于其它各组(P<0.05)。碱水解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示放疗后4周、8周及12周各组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病例回顾性分析显示吉非替尼联合胸部放疗能够增加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并且放疗同时吉非替尼治疗组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我们构建出肺癌患者特异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筛选出可能在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中发挥作用的Mi R-222靶向ICAM-1及相关因子/指标,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血清ICAM-1水平高于未放生放射性肺炎患者,血清ICAM-1水平可能成为预测放射性肺炎的生物标志物。Mi R-222靶向ICAM-1可能在放射性肺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我们发现在动物模型中吉非替尼联合胸部放疗对比单纯胸部放疗发生的放射性肺炎更严重,而且吉非替尼同时胸部放疗这种模式加重放射性肺炎更为显著。在这个过程中血清及肺组织IL-1β,IL-6表达水平、肺组织活化巨噬细胞表达水平、肺组织羟脯氨酸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病例回顾分析结果显示吉非替尼联合胸部放疗能够增加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并且患者应吉非替尼同时胸部放疗这种模式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几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