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原始创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之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欧盟提出的知识三角战略,进一步解读了高校在知识三角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之间协同互动的核心作用,这为我国近年来积极推动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当然,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的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围绕高校创新能力从理论和实证上对协同创新的过程机理展开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特别是以隐喻为研究手段将自组织理论的“B-Z”反应模型作为构建数学仿真模型的基础,对如何通过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来推动协同创新发展这-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本论文主要围绕三大问题开展研究:(1)高校创新能力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维度及其影响因素?(2)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导能力因素?(3)基于高校知识三角动态演化的协同创新过程机理?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1)围绕高校知识三角,开展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了基于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能力、基于教育的知识传播能力和基于技术创新的知识转移能力,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生产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其在协同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其中,知识生产能力的构成因素根据相对重要性程度依次为知识存量、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本;知识传播能力的构成要素根据相对重要性程度依次为知识编码化能力和教学资源配置;知识转移能力的构成要素根据相对重要性程度依次为激励机制、组织距离和社会资本。(2)通过界定协同创新绩效,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以开放式创新理念为指导,推动高校与产业部门之间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之间的协同演化,从而实现在科学研究、教育、产业化等创新活动方面的深度合作,构建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模型,并以193份有效问卷为基础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知识生产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及其协同互动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由此得出实证结论一:高校知识生产能力与知识转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排斥作用,即两个能力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协同创新绩效起到负向影响的作用。而高校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交互作用,以及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协同创新绩效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实证结论二:知识生产能力是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导能力因素。(3)以隐喻为研究手段引入自组织理论协同学概念,定义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的相关变量,包括以系统论思想为基础的高校科研系统,以知识生产能力状态、知识传播能力状态和知识转移能力状态为基础的状态变量,和以外部投入机制为基础的控制变量。同时,充分利用具有典型自组织现象的”B-Z”反应模型和高校科研系统之间的相似特性,以实证研究结论一为基础,即高校知识生产能力与知识转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排斥作用,而高校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交互作用,以及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协同创新绩效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建立高校科研系统三种能力状态之间的协同演化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仿真软件模拟不同的外部投入机制作用下,高校科研系统内部三种能力状态的演化趋势。最后,以实证结论二即知识生产能力是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导能力因素为基础,根据自组织协同学序参量的役使原理,将知识生产能力作为高校科研系统的序参量,运用绝热消去原理得出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方程,对我国31所高校科研系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能力演化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最终得出:在较强的外部投入机制作用下,高校科研系统内部能力之间的协同关系显著影响协同创新绩效。本论文的主要理论贡献和创新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和能力框架,丰富和发展了协同创新理论;(2)以隐喻为研究手段引入自组织理论协同学概念,分析高校科研系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本质特征;(3)以隐喻为研究手段引入自组织理论的”B-Z”反应模型,分析了基于高校知识三角动态演化的协同创新过程机理,为我国高校科研系统如何通过调整内部的能力结构来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科学的政策讨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