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生产上,果粒大小是影响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现有的龙眼栽培品种基本上都是大核,果肉薄、可食率低,已经不能适应龙眼以鲜食为主的发展趋势。开展龙眼种子败育的机制研究不仅为培育龙眼优良品种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在生产上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运用cDNA-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寻找与龙眼种子败育密相关的cDNA差异片段,以期为其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本试验以龙眼正常种子和败育种子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总RNA并进行逆转录,选择EcoR I和Mse 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双链cDNA进行酶切,分别连接上人工接头,然后进行预扩增,将扩增后的模板稀释100倍后再用64对选择性引物扩增,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本试验共获得11条差异片段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库BLAST同源性分析表明:有5条序列同源性较强,其余6条序列同源性较弱。同源性较强的5条序列中有3条推测与龙眼种子败育相关,这3条序列分别为TDF2( Ca2+-ATP酶基因)、TDF5(纤维素酶基因)和TDF7(质体ATP/ADP转运蛋白基因)。其中TDF2和TDF7在龙眼败育种子中表达下调,TDF5在龙眼败育种子中表达上调。Ca2+-ATP酶基因的表达量下调,会导致细胞质中Ca2+浓度积累,可能会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系统和许多生理功能,引起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细胞死亡。纤维素酶基因的大量表达,可能造成种子细胞中细胞壁的降解,原生质体裸露,细胞结构和内含物容易受到破坏和解体。质体ATP/ADP转运蛋白基因在龙眼败育种子中下调表达,可能影响质体内淀粉的合成及一些重要的代谢途径。因此推测这3个基因可能与龙眼种子败育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