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栽培组合不同的情况下,在烤烟进行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其株型会产生一些有特点的变化。为了对此种动态的变化特征予以明确,了解不同株型烤烟在质量层面的特点,在追求质量和产量的矛盾中加以协调并达到平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烟田群体结构的改良和优化,在对不同烤烟栽培技术加以组合处理的前提下,选取烤烟品种豫烟12号为对象,重点围绕着株型特征、根系指标、农艺性状、中性致香成分、叶片细胞结构、经济性状等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株型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密度或中密度,现蕾打顶或初花打顶条件下,整个生育期内株型变化趋势呈台型—鼓型—筒型;高密度,现蕾打顶或初花打顶条件下,株型变化趋势呈台型—塔型—筒型。低施氮量现蕾打顶条件下,株型变化趋势呈台型—塔型—筒型;低施氮量初花打顶条件下,株型变化趋势呈台型—塔型—鼓型。中施氮量,现蕾打顶或初花打顶条件下株型变化主要表现为台型—鼓型—筒型。高施氮量,现蕾打顶或初花打顶条件下的烟株在整个生育期的株型主要为台型。2、根系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各株型的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随生育期的推移而呈增加趋势;生育后期以鼓-筒型最大,塔-筒型最小。根系活力随生育期的推移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移栽后75天。大田生长后期塔-筒型和鼓-筒型烟株均较低,有利于烟叶落黄成熟。3、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各株型烟叶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随生育期的推移基本呈缓慢降低的变化。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发生V曲线和倒V曲线的动态改变。当前所有株型中,在大田中前期相对拥有最优光合性能的是鼓-筒型烟株,大田后期则以台-台型烟株相关性能最强,但是前者能够促进累积光合产物的进程,后者则会阻碍烟叶的成熟。4、群体生理研究结果表明,鼓-台型烟株拥有相对较长的叶面积持续时间和更大的叶面积指数,其烟株群体拥有比较优良的光合生产力及生长效率,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高产。不管是哪一种指标,塔-鼓型烟株的表现都不理想,各项生理指标都属于最小值,不利于获得高产。5、品质指标和经济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鼓-筒型烟株的烤后烟叶质量指标和产值指标最好,致香物质含量最高,化学成分协调,均价近27元/kg,上等烟比例大于60%;台-台型烟株通常含有较高的氮化合物和较小的糖分,烟碱在上部烟叶中占比约5%,占据最高的产量指标,由此可知烤烟质量和产量之间形成固有的冲突与矛盾。通过调整和优化烤烟的株型,能够对两者间的矛盾加以调节和缓和。6、筒型烟株和伞型烟株特征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伞型烟株的茎围、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均显著高于筒型烟株,筒型烟株的株高和节距显著高于伞型烟株。从烟株叶型垂直分布特征来看,伞型烟株上部叶和下部叶的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均明显大于筒型烟株,在个别叶位甚至达到显著水平,且随叶位的上升,整体上伞型烟株的茎叶夹角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正常筒型烟株,上中部叶尤为明显。筒型烟株烟叶成熟度较高,叶肉细胞内几乎不存在完整的叶绿体,即叶绿体膜结构解离,释放出淀粉颗粒,细胞核解离,核膜解聚。相比之下,伞型株型烟叶成熟度较低,栅栏细胞内叶绿体外膜包裹着未成熟的淀粉颗粒清晰可见,淀粉颗粒发育不充盈,叶绿体内膜片层结构清晰完整,细胞核结构完整,核仁清晰可见,线粒体数量较多,个体较大。筒型烟株致香物质总量显著高于伞型烟株,检测到的32种致香物质中仅有8种致香物质的含量伞型烟株均高于筒型烟株,其余24种致香物质的含量伞型烟株均低于正常筒型烟株。伞型烟株各部位烟叶总氮和烟碱含量均显著高于筒型烟株,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低于于筒型烟株且差异显著,钾含量低,氯含量较高,燃烧性差,化学成分不协调。筒型烟株的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等指标均高于伞型烟株且差异显著,均价达26.82元/kg,上等烟率为61.98%,产量低于伞型烟株,每公顷少199.71 kg。综合分析认为,鼓-筒型烟株的根系指标、光合特性、品质指标以及经济性状等方面综合表现最佳,大田生长期间烤烟理想株型为鼓-筒型。不同栽培模式对烤烟株型调控起着关键作用,低密度初花打顶、中密度现蕾打顶、中密度初花打顶、中施氮量现蕾打顶和中施氮量初花打顶等5种栽培模式下可调控大田生长期烟株呈鼓-筒型。伞型烟株上部叶过于臃肿,虽然产量高,但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成熟度不够,烟叶品质较低,不能满足卷烟工业的原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