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在其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由于人工湿地为实现滨海盐碱地区的原土绿化提供的有效途径及其在城市生态景观构建中的重大作用,黄河三角洲的城市湿地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首先借助于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核心的“3S”技术,对东营市主要城镇的城市湿地景观进行了分析。 东营市的城市湿地景观分为5种类型:自然河流、人工河道、人工湖泊、天然湖泊、浅水泥沼。在所调查的东菅市东城、西城、河口、垦利、孤岛、仙河6个主要城镇中,城市湿地所占总面积的比例差别很大。这与不同油区开发的时间早晚有关。最早开发的东营西城,其湿地面积仅占5%,远低于后期开发的孤岛、仙河,后两者分别为22.9%和27.7%。 在上述6个城镇的湿地中,作为人工湿地景观类型的人工河道和人工湖泊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湿地总面积的41.4%,人工湿地在东营各城镇的湿地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总体上讲,黄河三角洲城市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差别不大。但湿地景观斑决破碎度较高,斑决小而分散,缺少一定量的较大规模的湿地。河口、西城、垦利的湿地景观破碎度远大于孤岛、东城和仙河。 主要城镇河流廊道密度指数平均为1.49km/km~2。东城、垦利的河流廊道密度大于其他城镇。 其次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城市湿地规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该地区城市湿地景观规划的三个原则:生态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阐述了在河流廊道的规划中,应模拟自然河流的结构,科学组合河岸缓冲带、弯曲河道、蓄水湖池、水岸带植物等元素,并用河流廊道联通以湿地型公园为主要形式的各黄河三角洲城市湿地景观的分析和构建绿地斑块,形成湿地网络。 在人工湿地的断面结构中,为确保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土表距地下水的高度应维持在2.1一3.9m以上。湿地护岸宜采用非结构性护岸和柔性护岸. 湿地型公园是黄河三角洲城市绿地斑块的主体。湿地型公园的构建应致力于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来确定湿地型公园的大小、数目、形状和位置。以河口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城市湿地体系的规划。 作者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构建中的主要元素,地带性湿地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本地原生湿地植物共计17科、28属、34种.分属于芦苇群落、香蒲一芦苇群落、翅碱蓬群落等14个湿地植物群落类型。提出了构建人工湿地时,在不同土壤盐分条件下可供模拟的植物群落类型。同时,对引种的20种外来多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分别在盐度不同的土壤和水体中进行了栽培,确定其全部可以在当地安全越冬,并有7种可以在盐度39/L左右的水域或含盐量0.3%左右的湿地中生长.关键词:城市湿地;黄河三角洲;景观分析;湿地规划;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