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矮杨梅(Myrica nana Cheval.)为杨梅科杨梅属常绿灌木,仅产于我国西南部,是一在食品、轻工、医药及生态效益等方面有综合开发利用前景的物种。本研究从资料收集、资源调查入手,在掌握其地理分布、形态及物候特性、雌雄株鉴定方法的基础上,从种质形态多样性、抗旱性及果实品质三个方面对其种质资源进行数量化评价,并进行了繁殖技术的探索,拟为建立完备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档案、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总结了矮杨梅地理分布规律,绘制了地理分布图。2、观察、测量了矮杨梅雌、雄株开花物候特性及花序形态,提出了根据花芽大小、花序形态及叶精油含量的差异鉴别其雌、雄株的简便易行方法。3、通过对矮杨梅种质资源的全面收集分析,选择了以果实、株高、叶形等变异显著的11个类型为研究材料,描述了形态特征。为选取具有显著差异而又能反映类型特性的形态性状进行量化。4、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了矮杨梅形态的多样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选取的14个形态数值性状中有71.4%达到显著差异以上水平;聚类结果反映了矮杨梅类型间形态相似的关系。11个类型首先以果实性状特征聚为相对应的3大类:第1类包括果型大、单果重的7个类型(T4、8、6、10、7、9、11),第2类包括果色青白的2个类型(T2、5),第3类包括果型小、果核大的2个类型(T1、3),其中第1类又以叶和株形性状特征聚为相对独立的3组。果实、叶片和株形是矮杨梅形态分化的三个主要数量性状。5、对矮杨梅叶解剖结构进行抗旱性分析,筛选出反应抗旱性灵敏度大的数量性状是:下表皮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对4个类型抗旱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是:T5>T1>T2、T4。6、对矮杨梅果实品质11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有机酸含量、Fe含量、可食率可作为所选数量性状的预选项目;为初步构建果实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参考标准提供了参考;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个类型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是:T2>T4>T1>T3>T5。7、激素处理实现了矮杨梅插穗愈伤组织的发生和生根,以Dip N Grow(1:10)和Hormone Root两种方式处理插穗生根率最高,为16.7-23.3%。种子经沙藏3-4个月当年即可萌发,以GA3 200 ppm和350 ppm两个浓度处理种子萌发率最高,达66.1-80.6%。总结了矮杨梅扦插和种子繁殖的技术要点。研究还就矮杨梅种质资源数量化评价体系、核心种质的建立、果实品质“参考种”的构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繁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