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产业链长。从上游的金融、建材、钢铁、化工行业到下游的装修、家居、家电行业,房地产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对带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增加了财政收入,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显著,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正因为房地产对经济有很大的贡献,所以当房地产行业本身出现问题时,对国民经济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正如经济史上那句名言所说“房地产是经济周期之母,十次危机九次地产”。 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要从实物分配住房向住房分配货币化转变,这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开始。1998年之后,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1998年的3614.23亿元提升到了2016年的102580.6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4%,除2015年外,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速均高于当年GDP增速。 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增长过快,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水平过高的区域分化现象。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继续因城施策去库存,对于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稳定房地产市场。 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区域分化的大背景下,明确货币政策分别对各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何影响变得十分重要,我们关心单一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导致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存在区域效应的原因又是什么。 为此,本文首先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其次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区域效应等三个方面的已有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梳理;然后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以及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房地产市场政策工具的操作实践;接着从房地产市场供给端、需求端以及价格三个维度,通过描述性分析,推测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可能存在区域效应;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从实证角度发现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区域效应确实存在;又通过初步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导致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存在区域效应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分析了此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本文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前言。本文首先对研究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区域效应这一问题的背景及意义加以介绍,然后指出本次研究主要是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分析主要指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最后对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综述。首先,本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的研究均证实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具有普遍的存在性。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大多数学者认为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是主要原因,汇率渠道基本不存在解释力,但货币政策在不同渠道下产生区域效应的机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其次,本文回顾了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已有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从理论上而言都是不确定的,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最后,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区域效应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存在区域效应,但不同文献实证得到的区域效应特征之间有较大差异,而且关于产生区域效应原因的研究较少。 第三部分为货币政策框架及实践。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房价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对房价的影响机制,发现理论上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变化对房价的作用方向都不确定。接着本文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基础货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M2、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房地产市场政策工具(购房首付比例、房贷利率折扣比例)的操作实践加以分析。最后,本文介绍了最优货币区理论,这也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出发点,因为在最优货币区内部,货币政策不会存在区域效应。 第四部分为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区域效应初步探究。本文从房地产市场供给端、需求端和价格三个维度对各线城市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据此推测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可能存在区域效应。 第五部分为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区域效应实证分析。本文利用2010年6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国28个大中城市数据,并将28个城市划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作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代理变量,以7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R)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代理变量,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得到货币政策对各线城市住宅均价的影响情况,并对各线城市脉冲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六部分为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区域效应原因分析。本文中“区域效应”体现为房价环比增速对货币政策冲击,响应方向和幅值两个维度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房地产供给对货币供给量的弹性与房地产需求对货币供应量的弹性,分析了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在房价环比增速对 M2响应方向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从小型房企占比和小银行占比角度,分析了二、三线城市在房价环比增速对 M2冲击敏感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从土地稀缺程度和房价水平角度,分析了各线城市在房价环比增速对利率冲击敏感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首先总结了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后所得到的五点结论:(1)货币政策对各线城市房价的影响存在区域效应;(2)货币供应量对一线城市房价有正向影响,对二三线城市房价有负向影响;(3)利率对各线城市房价均有负向影响;(4)三线城市房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敏感程度大于二线城市;(5)一线城市房价对利率冲击的敏感程度最大,二线城市次之,三线城市最小。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1)进一步落实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因城施策”;(2)单一货币政策的实行需要兼顾对各区域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差异性;(3)各线城市要实现协调均衡发展,以提升单一货币政策的合意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按城市级别进行区域划分。已有文献多按照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四区域(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或者八区域(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标准对我国进行区域划分,但当前我国是各线城市间房地产市场存在分化,因此按照城市级别将我国城市划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使政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第二,使用房价绝对值而非房屋价格指数。很多文献运用房屋价格指数刻画房价,虽然其能够反映房价的变化趋势,但会弱化各区域间房价的真实差距。本文首先从中国指数研究院得到各城市住宅均价,然后以住宅成交面积为权重,计算得到各线城市的住宅均价,这是对房价最为准确的刻画。第三,对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区域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关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已有较多文献进行过研究,但关于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还很少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描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导致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存在区域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将该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当然,本文在研究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区域效应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二三线城市的样本数量有限;(2)VAR模型变量选择有待扩展;(3)缺乏对房地产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深入分析;(4)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5)未考虑各线城市内部的结构性差异。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做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得到的结论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