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其共同特征是具有明显的传染性。2007年4月2日,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随后逐渐演变为美国金融危机。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以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目前,对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每次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原因及传染过程是有差别的,每种传染渠道在该次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所扮演的角色也会是不一样的。与以往的金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源于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且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和深远,中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本文在已有的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传染路径,从而认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采取恰当措施促进我国经济走上健康持续发展之道提供思路。本文首先构建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传染路径的理论框架,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将“传染”定义为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实体经济关联和金融市场关联而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将一国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两部分,从而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传染路径划分为通过实体经济的直接传染路径和通过金融市场的间接传染路径,其中通过金融市场的间接传染路径包括两个阶段: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跨国传染以及受传染的中国金融市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实体经济主要通过贸易和FDI产生关联,因而主要通过分析贸易传染机制和FDI渠道传染机制来解释实体经济传染路径;金融市场的跨国传染主要通过金融中介(银行)和资本市场两大渠道实现,因此分析了银行渠道的传染机制和资本市场渠道的传染机制;从金融市场功能角度解释中国金融市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其次,检验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实体经济路径及金融市场路径对中国实体经济传染效应的存在性。通过收集及对比相关指标数据具体检验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实体经济传染路径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传染效应的存在性,即具体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传染机制、FDI渠道传染机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传染效应;采用VAR系统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跨国传染效应的存在性;通过金融机构存贷差及存贷比、上证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检验了受国际金融市场传染的中国金融市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效应的存在性。再次,实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传染路径。构建了SVAR模型,通过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定量求出各种传染渠道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贡献度,得出实证结论: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实体经济传染路径中的贸易传染渠道和金融市场传染路径中的信贷渠道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传染效应。最后,根据实证结论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