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eb3.0时代,一场新的革命开启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其中备受瞩目的莫过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即时互动工具,微信已经成为这场角逐中的杀手级应用,其呈现出的跨网络、跨终端的特性深刻地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机制,并使得线下真实的人际关系被构筑成一幅幅纵横交错的社交图谱。在这张图谱中,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信息的流转和演绎都通过信息分享这一行为而得以实现。信息分享行为作为图谱中重要的纽带,重新定义了信息的内容生成,并在传播层面为信息的获取、保存和重新演绎提供了新的方式。本研究将以微信朋友圈为案例,结合传播学、心理学、信息学相关理论分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网络的信息分享行为模式。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网民的覆盖率已经达到61.9%,其中“朋友圈”插件使用比例达到74.5%,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分享信息行为的主体与客体切入,探索移动社交背景下,用户信息分享行为的共性和特性,为移动社交的良性发展开拓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朋友圈的主体呈现出“年轻、高学历”的特征,女性用户的分享意愿强于男性用户;认知方面,用户认为微信朋友圈聚集了海量信息,将其视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兼顾社交的信息分享舞台;习惯方面,刷新频率与分享频率之间有一定正相关,定型的分享行为较为多见,并呈现出一种持续稳定的态势;就分享的信息而言,从信息文本特征略区别于传统社交网站,主题趋向生活化。本文还借鉴了马斯洛需求理论重点探索了影响信息分享行为的内在动机,运用SPSS19.0对数据对问卷进行处理,通过分析得出几种假设动机与分享行为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其中“社交需要”“寻求认同”呈现出显著相关,唯有安全因素是影响人们进行分享行为的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