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萤石矿资源较为丰富,该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内,为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北东部哲斯-林西复向斜的北东端。主要由侏罗纪火山-沉积岩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本次工作以萤石矿床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卫东地区萤石矿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研究区基础地质分析和便携式伽马放射性测量的地质物探组合的方法,在该区开展了成矿预测,进而圈定成矿靶区。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对研究区内发育一条性质不明的呈北东向展布的断层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确定该断裂在矿区位于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上,倾向330°左右,倾角65-70°之间,是一具有张性特征的正断层,且其控制了研究区萤石矿体的产出,即为研究区萤石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2、对矿区内主矿体矿石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工作,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69~194℃之间,平均温度为186℃。通过计算成矿流体的盐度在0.35~5.41wt.%NaCl equiv之间,平均盐度为3.14 wt.%NaCl equiv。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流体的密度及压力,属于低密度流体。区内成矿流体主要呈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特征,推断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成矿深度为近地表。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3、在总结分析研究区矿体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浅覆盖区,应用地质、伽马放射性测量综合方法对研究区进行隐伏-半隐伏萤石矿体的预测,圈出3个成矿靶区(A,B,C),其中A靶区已进行了验证工作,显示深部存在较好的萤石矿体,并具有垂直分带特征。进一步表明该区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