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艺术词典》中指出:非职业演员是指不专门从事表演专业,仅由摄制组临时邀去扮演某种角色的业余演员。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创作手法不断更新,亦有很多电影流派和导演出于对美学风格的追求,特意物色非职业演员来担任电影的主演。二十世纪中期,安德烈·巴赞提出纪实美学电影理论,非职业演员首次被明确为演员类型的一种。非职业演员的出现丰富了电影创作的类型,并为导演提供了新鲜的创作素材。非职业演员之所以能广泛存在于电影艺术当中,首先是因为电影的艺术特性赋予了他存在的空间:电影是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表演不是电影技术的核心。电影的蒙太奇特性决定了电影表演不需像戏剧表演那样具有“程式化外部表演”和“情感及动作的连贯性”,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演员的表演难度,导演只要充分运用电影语言对表演画面进行有效取舍,使得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在分镜头表演的特性与在光影的魔力下变成“表演艺术家”。其次,电影高度逼真的特性要求电影表演要比戏剧表演更趋于自然化和生活化,在电影拍摄中启用非职业演员将会为影片带来质朴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纪实风格,对克服程式化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提高电影艺术质量、完成导演对“纪实美学”风格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非职业演员塑造的银幕人物形象是否成功,绝大多数时候与导演运用非职业演员的具体方法密不可分。导演作为影片的最终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完全依赖于演员的表演,而是可以通过多种电影技术手段摄取和提炼素材,最终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本文将通过导演在电影拍摄前期对非职业演员进行量身定制的合体准备工作;在电影拍摄中期针对非职业演员进行的即兴创作工作;在电影后期制作时对非职业演员表演素材的再造工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的运用方法的阐述。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非职业演员的诞生并梳理了其历史源流;第二章探讨了非职业演员和导演在表演创作中的关系,阐述了导演主导非职业演员进行银幕创作并利用其特质完成电影美学追求的过程;第三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导演在电影拍摄的前、中、后期如何使用各种电影技术手段对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进行银幕创作,从而完成银幕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