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应具备归类总结,分析推理,猜测演绎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语言研究者和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不同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带来的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然而现有文献表明,有关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以大学生和城市高中生为研究主体专注于研究批判性阅读模式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为重点,很少涉及农村高中这个群体,而研究在这个群体中实施该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那就更少了。鉴于此,本研究以高中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中所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旨在帮助农村高中英语教育者有针对性地改变、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阅读教学相对于传统阅读教学是否更有效;二是两种教学模式效果之间产生差异的潜在原因;三是重新审视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本研究理论框架是基于建构学习理论、批判性语篇分析和文秋芳的层级模型的相关理论。研究设计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以测试、问卷调查为研究工具。研究对象为某农村高中高二两个班108名学生,两个班学生均参加了阅读理解的前测和后测。依据前测结果,将其分为控制班和实验班。实验班采用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100份。定性研究采用访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方法。课堂观察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观察实验班实施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后课堂的变化,访谈则是从实验班中抽取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阅读能力的好中差,各挑选出2名学生参与访谈。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有以下主要发现:1.基于阅读理解后测结果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实验班与控制班在整体的阅读能力上有了显著地提高,尤其是在推理判断、概括总结和辨别观点的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继而通过实验班各类题型前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进一步表明该班学生在推理判断和总结概括两个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由此可见,批判性阅读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班与控制班之间在学习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了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访谈结果也部分验证了上述结果。3、访谈结果以及课堂观察表明:尽管批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效果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困难。访谈和课堂观察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了批判性阅读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阻碍。一是教师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导致设计的课堂活动不能满足所有层次的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便加快推进教学进程,从而忽视了由此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脱离原有的教学模式,过度重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而导致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二是学生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部分学生在课堂由于独立思考的难度增加,害怕不能很好完成任务故而产生焦虑心理。三是环境因素:大班授课严重影响了批判性阅读教学实施的效果,农村高中寄宿生较多,很难接触到网络或英语资料,从而对批判性思维了解也不够。而且图书馆也不能及时开放,这大大限制了学生接触各种阅读语料来锻炼思维的机会。另外,整个学校缺乏一种相对公平的形成性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发现对农村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均有一定的启示:从教师角度看,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好身边的各种阅读语料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内驱力;在实施批判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对词汇语法做讲解,不能走极端,要赶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应该融入课堂,以适应批判性阅读教学,多思考,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农村学校角度来看,要改变大班授课现象和改善学校硬件设施,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并形成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实现批判性阅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总之,批判性阅读教学不仅强化了阅读能力,又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了高中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要求和教育从考试转向质量的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