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河-大雪山断裂分段活动性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aa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祁连山活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段活动性研究可以对该区地震预测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该论文基于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408023)--《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南北地震带北段》野马河-大雪山断裂1:5万活动断层填图,以野马河-大雪山断裂为研究对象,从几何分段、断错地貌特征、滑动速率、古地震、地貌面位移量等方面,对野马河-大雪山断裂各个分段之间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探讨了各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关系.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野马河-大雪山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全长170km。分段活动明显,主要由3段构成,包括肃北段(西段)、野马河段(中段)、大雪山段(东段),从影像上解译的断裂几何展布以及从SRTM90m精度DEM上提取的山脉走向剖面图都显示出明显的3段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量给出了各段的水平断错位移和垂直断错位移值分布特征。(2)肃北段走向330°,倾向SW,倾角2154°,总长约17km,主要以逆冲为主,通过无机人和差分GPS进行典型地貌测量,计算出逆冲速率约(0.72±0.1)mm/a0.86±0.16mm/a。在该段共计开挖2处大探槽,一共揭示出4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周期性不明显,最晚一次古地震离逝时间是(4192.5±97.5)a B.P.。(3)野马河段长约70km,总体走向NE70°,断裂整体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性质,倾角较陡。通过典型地貌测量,计算水平滑动速率为(2.50±0.36)mm/a2.80±0.33mm/a。在野马河段一共开挖了3个探槽,结合前人资料,最后确定野马河段断裂发生过5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具有准周期特征,复发间隔为2000±800a。最晚一次古地震离逝时间是(1227.5±52.5)a B.P.。(4)大雪山段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裂,兼具逆冲性质,倾角较缓,断裂全长约85km,全段可分为东西两个子分段,两分段走向分别为SE和NEE。通过典型地貌测量和前人资料,计算出该段的水平滑动定为(1.40±0.12)mm/a2.73±0.20mm/a。在该段共计开挖了2个大探槽,结合前资料,最后确定大雪山断裂带上有5次古地震事件。最新的3次古地震事件具有准周期特征,周期为2000a左右。最晚一次古地震离逝时间是(1322.5±32.5)a B.P.。
其他文献
经过勘探实践和科学研究,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不少学者认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属较好烃源岩,并且认为黔北地区下寒武统中的
煎茶岭研究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与扬子被动陆源之间摩天岭微地块东端的勉(县)-略(阳)-阳(平关)三角区。矿田聚集着金矿、镍矿、铁矿等多种矿产。系统研究该区的金镍铁矿的控矿特
研究区位于特格乌拉断隆构造东北端,分布有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有宝格德乌拉穹盆状火山机构和流纹斑岩等次火山岩。燕山中晚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及其脉
石炭纪-二叠纪是准噶尔盆地构造体制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一时期准噶尔盆地乃至中亚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的消亡到陆陆碰撞的过程,岩浆、构造活动强烈,广布的沉积、火山岩建造为探讨
针对大庆油田采取聚合物驱后增油降水效果较好,但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过程中注聚区块存在厚油层内高渗透部位的吸液量增大和油层中仍有可观的剩余油及地下存在大量的聚合物残
本文简要回顾了场地地震效应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通过对分类地形场地和甘肃文县实测场地建模,对场地地形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研究主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分级建立研究区高精度三级层序地层对比格
大庆油田是早期注水开发的大型陆相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田,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多个油藏压力体系差异较大,在纵向上形成了正常压力层与异常压力层并存,在平面上形成了正常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