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后传》中的死亡主题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uai88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作品,堪称多产作家。他的小说笔锋犀利,直击社会问题;创作风格不拘一格,文本较为零散,跳出了传统小说的布局模式。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脱胎于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其中的人物一改童话故事中纯真、善良、美好的形象,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具具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在欲望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直至被欲望的深渊吞噬,走向死亡。这部小说深受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前期学者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文本的后现代性特征、女性主义等角度,少有学者分析小说中的死亡现象。本文列举了小说中不同的死亡现象,借用佛洛依德的本能说、死亡恐惧论;虚无美学;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相关理论,透视小说死亡主题背后的深意,进一步揭示巴塞尔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死亡叙述技巧。论文开篇对作者巴塞尔姆及《白雪公主后传》这部小说做了简单的概述,从巴塞尔姆的童年经历谈至后现代语境对他的创作影响。之后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白雪公主后传》的研究现状,突出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正文的第一部分从中西方对待死亡不同的态度来切入,对文学创造中的死亡主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旨在说明该主题对于文学创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针对文中出现的各种死亡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最后一部分探究了该主题的重要意义。旨在说明死亡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而且作者特殊的死亡叙述技巧,还为读者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死亡阅读”体验,从而引发读者对死亡主题背后意义的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围绕马尔库塞审美救赎思想,首先分析其逻辑起点——工具理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渗透过程。然后具体分析马尔库塞缘何提出及如何实现“审美救赎”。最后结合马克思主
“才子佳人”叙事模式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近代及现当代文学史中,这一模式经历了一系列流变。论文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和人物形象比较法,结合不同时期小说文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归
张爱玲,是一个在当代文坛被不断言说的传奇人物,她在不同时期的某些文学创作,注入了其个人经历、情感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其童年的创伤、过早产生对人生的幻灭感都在影响着她成年
“亦A亦B”是现代汉语中关注较少的结构形式,以往的研究尚未对其全面研究。本文以现代汉语“亦A亦B”格式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格式进行详细地描写,并运用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