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青年女性乳腺癌(≤35岁)独特的临床特征及总结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所有女性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5岁为青年组,>35岁为中老年组。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判定后入选的病例共655例,其中:青年组84例,发病年龄19岁~35岁,中位年龄31岁,其中包括孕期及哺乳期患者9例;中老年组571例,发病年龄35岁~85岁,中位年龄52岁,其中包括孕期及哺乳期患者28例。随访:全部患者均从确诊时开始计算生存时间,截止时间为2009年12月,随访时间12月~204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对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就一般资料、就诊时间、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情况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总结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作为评价指标,将以上临床参数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选出其中有意义的因素再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青年乳腺癌患者从触及肿块到就诊时间明显早于中老年组,两组中位时间分别为4个月、13个月;依AJCC第六版乳腺癌临床分期标准,两组肿块均以T1、T2为主,T3、T4较少,青年组T1 32例(38.11%),T2 38例(45.23%),T3 8例(9.52%),T4 6例(7.14%)。中老年组Tis 2例(0.35%),T1 231例(40.45%),T2 245例(42.91%),T3 37例(6.48%),T4 56例(9.8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除去Ⅳ期未行手术病例,共有60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统计腋淋巴结转移情况,青年组腋淋巴结转移率(N1+N2+N3)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分别为56/76(73.68%)、289/527(54.84%)。淋巴结转移数目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76例,其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为:0个:20(26.32%)例,1-3个:25(32.89%)例,4-9个:22(28.95%)例,≧10个:9(11.84%)例;中老年组527例,其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为:0个:238(45.16%)例,1-3个:145(27.51%)例,4-9个:105(19.92%)例,≧10个:39(7.41%)例。两组临床病理分期依据AJCC第六版乳腺癌临床分期标准,青年组Ⅰ期13(15.48%)例,Ⅱ期25(29.76%)例,Ⅲ期38(45.24%)例,Ⅳ期8(9.52%)例。中老年组Ⅰ期110(19.26%)例,Ⅱ期213(37.30%)例,Ⅲ期204(35.73%)例,Ⅳ期44(7.71%)例。两组比较,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青年组Ⅲ期、Ⅳ期总发生率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素受体及癌基因表达,青年组ER、PR阳性率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率青年组则高于中老年组(P<0.05)。病理分型,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过统计两组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结果均以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浸润性小叶癌为主。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从发现肿块到就诊时间早于中老年组。两组病理分型均以浸润性非特殊类型为主。青年组Ⅲ期及Ⅳ期总构成比明显高于中老年组。青年乳腺癌较中老年组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青年组ER、PR阳性率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ER-2阳性率高于中老年组。经Cox模型进行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大小、HER-2阳性率以及是否应用TAM治疗是影响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大小、HER-2阳性率是影响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复发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只要分期与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相同,且进行了正规的综合治疗,其预后可能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