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运用锥束CT(CBCT)成像技术,观察颞下颌关节(TMJ)的三维结构;通过CBCT观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以方便临床正畸治疗计划的确立及对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精确的评价。
方法: 1. 健康组:在严格掌握拍摄技术的基础上,对21例咬合关系正常者进行颞下颌关节CBCT扫描,通过轴位和矢状位的定点,运用3种常用的线距测量方法,对CBCT所得影像进行矢状位切割,并对最中间层面的影像图片进行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测量,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明确正常人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 2. 研究组:运用口腔颌面部小照射野CBCT,对17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进行扫描,测量关节间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监测髁状突位置的变化。同时,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患者后退接触位(RCP)与牙间交错位(ICP)关系,并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1. 利用CBCT可以精确获得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正常组关节间隙测量结果分析显示:关节上间隙最宽,与关节前、后间隙比较,差异具有较高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关节前、后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左右两侧关节前、上、后间隙测量结果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2. 髁状突位置基本居中,但存在一定的变异范围,颞下颌关节前、后间隙比值㏑(P/A)均值在±0.25之间。 3. 病例组研究结果显示:多数患者正畸治疗后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基本居中,与治疗前相比较,TMJ前间隙减小,后间隙增大,线性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间隙比值㏑(P/A)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患者主诉TMJ区不适症状缓解。
结论: CBCT图像显示,健康正常牙合青少年牙尖交错位时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位置,左右基本对称,但有一定的变异范围。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使髁状突向前下方移动,使的RCP与ICP2位者(即RCP与ICP不在同一位置)比例增加,恢复了牙合、肌肉、关节的正常的平衡关系关,有利于改善TMJ功能。CBCT的应用使TMJ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便于正畸治疗计划的确立,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