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LG-9对棉花黄萎病生防效果的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黄萎病在我国植棉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本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一株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放线菌菌株LG-9,探索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目的:以菌株LG-9为试验材料,研制该菌株的固体菌剂,测定菌株LG-9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的作用效果,探讨利用生防菌固体菌剂防控棉花黄萎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筛选菌株LG-9最适固态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固体发酵条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抑制微菌核萌发法和棉花幼苗活体接菌测定生防菌LG-9与棉花黄萎病菌形成的微菌核之间的拮抗作用;通过棉花盆栽试验测定固体菌剂的生防效果,明确固体菌剂的用量及施用时期。结果:确定生防菌LG-9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每100 g小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加入5.0%蔗糖,6.0%蛋白胨,1.5%CaCl2,接种量15.0%,初始固料:水=10:6,温度28℃,p H值7.5,发酵9 d时,菌体含量达到1.52×108个/g。放线菌LG-9可抑制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菌株LG-9发酵液无菌滤液原液处理微菌核150min,微菌核萌发率为0;无菌滤液原液及菌株LG-9菌体可以抑制微菌核侵染棉花幼苗。固体菌剂用量在0.5%~1%之间培育棉苗,对黄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不影响棉苗的生长;菌剂量为5%、10%和15%,生防效果达到100%,可增加棉花幼苗的叶片数、株高和茎粗,但菌剂使用量大于10%时会降低棉苗的出芽率。用5%的菌剂拌土培育棉苗可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防治效果为100%,对棉花幼苗的叶片数、株高及茎粗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接种黄萎病菌和放线菌固体菌剂,发病率较对照降低55.56%;先接种黄萎病菌的孢子悬浮液,5d后穴施5%放线菌固体菌剂,防效为64.29%。结论:初步确定菌株LG-9的固态发酵培养基质为小米,添加的营养成分为蔗糖、蛋白胨和CaCl2;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5.0%,初始固料:水=10:6,温度28℃,pH值7.5,发酵9 d,明显增加的菌体的数量。菌株LG-9可抑制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微菌核形成,该菌株的发酵液无菌滤液原液可抑制黄萎病菌微菌核萌发,无菌滤液原液及菌株LG-9菌体可以减轻微菌核对棉花幼苗的危害。用5%生防菌剂拌土培育棉花幼苗,能显著降低黄萎病菌的发病率,对棉花幼苗的茎粗、株高和叶片数有一定的促作用,菌剂用量超过10%会抑制棉花幼苗的发芽率。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As2O3(IC50)剂量联合Notch-1通路阻断剂(γ-分泌酶抑制剂MW167)对人肝癌HepG2细胞以及HepG2/ADM耐药细胞生物特性、耐药性及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影响作用与Notch-1信号通路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探讨As2O3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为丰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DR)方案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实验以人肝癌HepG2细胞、HepG2/ADM
背景:世界上最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肺癌,需要放疗的肺癌患者大约有2/3。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常见于临床,糖尿病能增加代谢紊乱风险,对患者放疗耐受造成影响,使放射性肺炎并发风险、危害增加。近年来,由于放疗设备的更新和改进,放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提高靶区剂量、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提供了物理学基础。但在放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部分正常肺组织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使正常肺组织损伤而引起放射性肺炎
目的本研究建立在人体组织标本实验的基础上,检测了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与正常子宫内膜个体内膜组织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表达情况,分析了LDL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了LDLR在以肥胖为高危因素的EC中的作用。方法1.石蜡组织:选取EC患者(n=100)及正常子宫内膜个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外肌条实验,用人干细胞白血病基因(SCL)重组慢病毒转染糖尿病膀胱病变(DCP)的膀胱,观察其对DCP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影响,从而为DCP的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及对治疗疗效进行验证。方法:1.DCP豚鼠模型的建立:选取体重350g-450g的雄性豚鼠,使用链尿佐菌素(STZ)溶于新鲜配制的p H 4.4、浓度0.1 mol/L枸橼酸溶液中,进行腹腔内注射(200mg/kg)
目的: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并验证社区管理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预测模型,探索分类算法、预测因子和生活方式依从性对服药依从性预测能力,以及人群分亚组建模对预测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典型抽样选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3个位于城市的社区和2个周边团场,于2017年7月采取面对面调查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使用自制调查表测量服药依从性、预测因子和生活方式依从性。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与服药依从性关联有统计学
目的:通过检测Stat3/IL-17信号通路分子在胃炎、胃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的动态活化及表达并分析这种动态变化对随访患者疾病病程以及生存预后的影响;联合检测p-Stat3、IL-17、p53及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开发一种可以定量分析预后危险因子并能在临床上实用的新方法。方法:(1)收集2007年11月—2017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首次胃镜活检人群70,534例,
目的:采用纳米雄黄作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测定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影响,观察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光镜和电镜形态的影响,检测纳米雄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内SOD、ROS、GSH、Caspase-3指标变化,探讨纳米雄黄抗细粒棘球蚴治疗的可能性,以期为纳米雄黄在肝细粒棘球蚴病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收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用无菌方法抽取肝脏上细粒棘球蚴囊泡中囊液至无菌容器中,
牛结核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类和动物的人畜共患传染病,OIE将牛结核病分为B类人畜共患疾病在中国为II类人畜共患疾病。牛结核病每年给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不仅如此,牛结核病给人类的安全带来重大的隐患,因此对于牛结核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希望通过探寻作为快速诊断的靶基因以及抗原蛋白,以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为基础,建立针对牛结核病的诊断方法,为结核病的防控提
目的:本研究以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S9922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耐药性的检测以及不同环境消毒剂对该菌的杀灭作用,克隆S9922特有黏附蛋白fli C3以及fim D的基因,构建重组p ET-32a-fli C3和p ET-32a-fim D质粒,进行表达纯化和WB检测。研究结果一方面为该菌的研究提供较全面的资料,另一方面为临床上该病的用药提供技术服务和养殖场的生物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同
目的:(1)为了深入了解未孕母羊和妊娠母羊的生殖器官的构造,为后续试验理解超声图像奠定一定基础;(2)由于教材和文献对绵羊妊娠的操作方法和不同品种的操作要求、手法和细节没有细化描述,为了建立完善的常规绵羊妊娠诊断的方法而展开了不同规模化羊场进行妊娠诊断操作;(3)为了建立对怀孕单胎和多胎进行鉴别诊断方法,方便临床应用于分胎饲养分群管理,降低妊娠母羊产科疾病发病率和提高产后泌乳量、产羔成活率奠定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