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择了杨庄塌陷水域作为淮南矿区中OCPs分析的典型研究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点采样。对研究区中水体、底泥及土壤中OCPs的残留污染特征、主要来源及转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OCPs的分析分为两部分:样品前处理和仪器检测。论文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前提下,对水样和固体样中前处理方案进行了多组可行性试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的比较以及方案的优化最终确立最佳前处理方案。检测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利用建立的OCPs分析方法应用于研究区水体、底泥及土壤中OCPs的残留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区有机氯农药残留组分主要是以DDTs、HCHs两类化合物为主,检出率和检出含量都较高,其中异狄氏剂和艾氏剂均没有检测出,检测出的其他残留组分的含量很低。这与当地农药的使用状况有关,DDTs、HCHs类农药在80年代是使用最广泛的有机氯农药,说明了当地曾经也大量使用了此类农药,异狄氏剂和艾氏剂均没有检测出,可能说明当地这两类有机氯农药在数十年前使用和生产量都非常少。2.研究区水体中OCPs的总量范围在21.47-85.32ng/L之间,底泥中OCPs的总量范围在9.79-51.37ng/g之间,土壤中OCPs的总量范围在18.21-49.32ng/g,主要污染因子均是DDTs、HCHs类化合物。3.水体中OCPs的主要来源是泥河残留以及废水排放的贡献,整个水域OCPs总量呈现了由入口到下游下降的趋势;底泥中OCPs的主要来源是塌陷前土壤中的残留量,其次是水体的释放以及附近农田土壤侵蚀渗透,底泥中OCPs总量呈现由上游到下游降低的趋势,水域中心到水沿边上升的趋势,前者的变化趋势与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关,后者的变化趋势主要在于水域的边沿是与农田相连接的,农田中的OCPs会通过渗透、雨水径流等各种途径转移到边沿的水体,再沉降至底泥中,导致边沿处底泥中OCPs含量高于中心处;土壤中OCPs的主要来源是当地使用的OCPs的残留,柱状含量分布较均匀,10-20cm处OCPs总量略高于其他两层。这应该与当地农田翻新耕种的使用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