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边缘的诗性言说与文化诉求——试析严歌苓旅美后的小说创作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wo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届而立移民美国的严歌苓,虽然对自身秉承了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保护意识,但在西方价值体系所建构的社会大环境下却越来越频繁地冲击着她的思维,使得她既游离于母语主流,又处于别族文化的边缘,几乎成为两种文明的弃儿,因此这种双重身份与边缘姿态使她将笔触自然而然的伸向了文化夹缝之中,致力于边缘人生的诗性言说。因此,本文着重从新移民所处的这种边缘文化身份来探求她所展现的双重主题及对两种文化所持有的反观与批判,近而探求其融合中西文化的美好诉求。 第一章着重运用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来解读严歌苓所身处的双重文化身份,这种既不能被别族文化彻底认同,也无法彻底归属祖国的文化的尴尬处境,使得她既描绘当下的移民生活,也不断地回望故国,书写文革经历。 第二章着重展示严歌苓双重主题书写中所呈现出的反观与批判。这种无所归属下的边缘身份,赋予了她书写的极大自由性,她在审视中美文化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调换角色:在对美国文化的关照中,常常渗透了中国文化的眼光,而在审视中国文化时,又投射进美国文化的关照,既有对美国理性和契约,自由和人权的质疑;又有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历史和人性的反思,呈现出“文化间隔”后所独有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章着重展现严歌苓在双重主题的展示与双重文化的批判过程中所体现的融合中西文化的美好诉求,她所提出的出路——东方的宽容——是弱势文化如何在文化霸权下求得生存的一种实践,但在我看来:在西方的强势话语下,这种实践只能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它不自觉地迎合了西方人的潜在心理,从而陷入了一种“自我东方主义”的窠臼,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其他文献
在当今中国文坛,长篇小说的创作热潮正在兴起,众多作家投身其中,产生了一批引入注目的作品,显示了可喜的成绩。在这里,不能不提到湖北长篇小说的贡献。转型期以来,湖北长篇小说表现
现代汉语动结式作为致使结构系统中的一种类型,是汉语中非常重要且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最能体现汉语结构简练而寓意丰富的特点”,一直是汉语语法(包括现代汉语语法和近代汉语
辛弃疾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作家。辛弃疾毫无疑问是阅读过陶渊明诗文并且受到了陶渊明影响的。本文吸收消化西方接受美学的思想方法,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