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膏方微针贴剂的制备与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d198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课题旨在研究将名优验方(温通膏方)开发成微针贴剂,同时对制备的微针贴剂进行相关特性研究,并对体外释放透皮性能等进行评价。2.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提取分离纯化后的温通膏方进行定性鉴别,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温通膏方中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测定,通过对这些有效成分的含量控制,从而控制其质量并对后续的体外释放和透皮试验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3.筛选不同浓度的辅料及配比制备速溶型聚合物微针针层,并考察其各项性能,得到制备微针针层的最优处方。4.筛选载药层的辅料及不同浓度,减少温通膏方对微针针层的影响,提供制备温通膏方微针贴剂的最佳处方和工艺。5.考察制备好的温通膏微针贴剂的相关特性,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和透皮性能的研究,掌握其体外释放行为和透皮能力。方法:1.选取提取纯化后的温通膏方中的君臣药及剂量大的药进行薄层鉴别研究,建立君臣药中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2.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阴模,采用离心注模法制备微针贴片。分别通过显微镜观察与压变性能实验对所制备的微针针层进行筛选优化,并考察最终得到的微针针层的皮肤穿刺性能和体外溶解性能。3.以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烯醇(PVA),按照不同的比例作为载药层,加入制备好的针层中,考察载药层对针层的影响,同时考察药液与基质的比例。4.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对温通膏方微针贴剂在不同的接收液中的释放行为进行考察。对温通膏方微针贴剂中川续断皂苷Ⅵ、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体外释放性能和透皮特性进行研究。结果:1.提取纯化的温通膏方能保留大部分的有效成分。采用HPLC法对温通膏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精密度好,重复性好,该测定方法稳定可靠。2.当辅料配比为10%葡聚糖40(Dex)与10%支链淀粉(AP)1:2,常温干燥时,微针针层的综合物理性能和压变性能最好,能成功穿透离体大鼠皮肤,在皮肤内能快速溶解。3.33%的PVP和40%的PVA以1:1的比例混合,制备的载药层能有一定的厚度,基质与药液的比例是3:1时最佳。4.川续断皂苷Ⅵ、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含20%乙醇的生理盐水的接收液中拟合度最高,且三种成分在24小时的拟合曲线有相同的趋势。温通膏方微针贴剂中川续断皂苷Ⅵ、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4.6727μg·h-1·cm-2,8.6342μg·h-1·cm-2,7.5171μg·h-1·cm-2,而平均透皮速率分别为1.5341μg·h-1·cm-2,2.9465μg·h-1·cm-2,2.3973μg·h-1·cm-2,三种化学成分分别都小于其体外释放平均速率。24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1.26%,34.98%,30.62%。24h累积透皮率分别为11.44%,9.40%,6.17%。24h的透皮累积释放量也小于体外累积释放量。结论:1.温通膏方浓缩液经过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后,保留原来的有效成分,能提高药物的浓度,为制备成微针打下基础。建立的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简单,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精密度好等,可用于对其制剂的质量控制。2.所得聚合物微针贴片工艺简单,性能较好,能够在穿刺皮肤后快速溶解,为以后中药微针贴片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3.所制备的温通膏方微针性能较好,含药量多,能为中药微针贴剂的发展提供临床价值。4.温通膏方微针贴剂能在24小时内缓慢较为均匀地释放药物,达到缓释制剂的要求,为温通膏方微针贴剂体外释放行为提供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目前图相似性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子图的匹配,而没有充分关注图集合之间的匹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滤-求精框架的GSSS算法;提出了一种图集合距离定义,设计了Numb
针对加利福尼亚地震网络,为了研究网络中节点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首先基于时空影响域,以平均震级比对边权值进行定义,从而生成加权地震网络.其次,选取零模型为参照物,分析了加权地震网络的拓扑特性.同时对边权值和节点权值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加权地震网络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且节点和边权值都具有幂律分布特性;节点的权值与其最大震级值存在正相关.本文基于地震数据所构建的加权地震网络更符合实际情况.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就机器翻译的基本问题、几类机器翻译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以中科院华建集团目前在机器翻译方面的科研成果与产品为例,阐述实用的机
会议
通过对苦参提取物杀虫抑菌活性的研究表明,在同等浓度下苦参除对蚊子幼虫( 孑孓) 外,对美洲棉铃虫、舞毒蛾、烟草天蛾等幼虫均无毒杀作用,而对10 种供试真菌、细菌抑制作用明
急性职业性手外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美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orbidity Mortality Weekly Report,MMWR)统计,仅1996年就有约1000000名工人发生急性职业性手外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