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江南宅园是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和核心内容,是作为当时文人阶层对人生境界追求的媒介,也是对生活进行扩展延伸的理想场所,它弥补了现实中不能得到的一种理想主义追求,是承载着这种理想主义的一种具有山林之趣的生活场所,那么它就必然会同时具备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方面特征。传统自身并不能成为创造文化的动力,设计师在学习传统时常常包含着形式化的倾向,要想把传统引向创造,就不能只是单纯的模仿过去,应该深入研究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从感性到理性全面继承传统,并非是简单而全面的再现传统的形式特征。如前所述,论文核心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明清江南宅园艺术的意境营造及其基础思维方式。首先剖析园林创作的“意”,分析“言”、“象”、“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江南传统宅园的意境营造方面作出阐释。即:言与象作为园林本体的两大要素,围绕意的创造,二者互为引导、互为补充,表现出相离与相合两种形式,通过言象的互动,更为清晰的展现园林的创作和审美过程中意的形成。然后在前面理论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以《园冶》为代表的“因境成景”和“以境启心”的基础设计思维,结合相关园林文献对传统江南宅园的设计思维进行阐释。最后,结合实例对当今园林理法中对传统园林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继承进行了探索。第二部分研究明清江南宅园空间生成和空间秩序。首先通过文献的梳理,对当时文人在园林中的活动作出分析,挖掘总结其在园林空间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厅堂作为文人主要的生活社交活动中心,使得园林中的空间秩序主要围绕厅堂展开,在具体的景观构成中,文人的抚琴、吟咏、弈棋等日常活动形成各自相应的环境模式,它们依山就势各有布局,集零为整,结构成整个园林空间。文中同时也借鉴当今学者对传统园林空间位置经营的研究,结合实例分析园林空间中的主要结构关系。传统以何种转换机制根植于当代,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和难题,文章的结尾部分对传统江南宅园的保护和继承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及看法。主要是对传统园林继承中“意”的缺失和关于传统江南宅园中对“原真性”与“完整性”的理解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今必习古,只有根植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现代园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