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95年的8月份,面对“三农”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加强农村建设,江苏省徐州市下辖县——丰县率先实施了“雏鹰工程”,第一次选聘了13名大学毕业生到该村任村官,是江苏省的首批大学生“村官”,也是我国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方面的第一次尝试。2005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拉开了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的序幕。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项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优秀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在农村工作中作出自己的努力,奉献了自己的光辉。同时,笔者也关注到大学生“村官”在任职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如何融入农村,发展农村,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入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选取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对T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进行分析,从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执行环境四个维度出发,梳理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和他们任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阻碍其顺利融入农村、成为真正村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执行优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创新,以大学生“村官”如何长期融入农村为切入点,以S省T区为个例,采取实证研究,希望能跳出大学生“村官”政策就是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一固定观点,为大学生“村官”长期融入农村提供可行的意见建议。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点明选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就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说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论文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阐述了相关的概念: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理论基础: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第二部分介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三个演变过程,即初步萌芽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和改革探索阶段。第三部分介绍了T区大学生“村官”的家庭、专业等个人情况,以及他们的履职状况,剖析他们在农村任职过程中面临的被上级政府借调、专业无用武之地、从事工作边缘化等问题。第四部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中关注的政策本身、政策的执行机构、作为政策目标的群体、政策执行的环境四个方面入手。第五部分提出对策思考和建议,最后对研究内容做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