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掺杂诱发金属镍脆化的原子水平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a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核技术和核工业领域中,氦的产生和聚集对于聚变堆和裂变堆第一壁金属材料造成的损伤一直是困扰核材料使用安全的重大问题。氦对材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氦的聚合、氦泡形成、氦与材料内缺陷相互作用,而导致材料的肿胀和脆化断裂等一些宏观现象的发生,恶化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很有必要对氦在金属体内的聚集、迁移、扩散以及与各类缺陷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探讨这些微观结构演化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密切关系。目前,人们利用理论和实验的手段试图从各种层次进行相关的研究。其中计算机模拟方法(包括第一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方法和蒙特卡罗方法)可以洞察氦原子在材料体内的聚集迁移行为。然而,氦与缺陷的相互作用影响到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变,有关方面的研究仍知之甚少。本文以fcc镍金属为例,应用Griffith理论计算裂纹扩展过程体系应变能的改变,在原子水平研究金属材料的脆化。首先设计了一个有微裂纹的镍金属衬底,并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裂纹扩展时体系在弹性应变中释放的能量。在同样的缺陷条件下,将有氦团簇时的应变能释放值(Er)与无氦时的相应值(Er0)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氦团簇注入后应变能释放值的改变,研究它对材料脆化的影响。 我们发现,裂纹扩展时系统应变能释放值Er显著高于无氦团簇掺杂时的应变能释放,Er0。由于氦掺杂致使Er的增加将驱动裂纹更易扩展,促使了材料的脆化。该应变能释放值Er随着氦团簇与裂纹尖端距离(DTC)的增大,而非线性地减小,直至DTC达到临界值6.5a0(a0为fcc镍的晶格常数),Er接近Er0,这表明DTC在该临界范围以外时氦对材料脆化的影响消失。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氦掺杂导致Er的增大主要来自于He-Ni间近距离的强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与氦团簇中氦原子与空位数比值有密切关系,随着团簇中氦/空位比的增大,致脆效应更加明显。综上所述,当金属材料中氦浓度或缺陷浓度提高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金属材料的脆化效应将增强。
其他文献
1938年初,在娘子关前出击正得手的时候,我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七七二团和同师另外的两个团却接到迅速南调的命令,其中主要缘故是:全战区发动的总反攻太原还未实现,敌人从同蒲铁路正面和平汉铁路、道清铁路方面,大举会攻晋南,以临汾、运城一带为目标的行动已开始了;第七七二团在长生口袭敌并追至井陉城外的时候,从邯郸出动的敌军第一O八师团已经击破第四十七军,突进了东阳关,直打到长治,情势突变。为了配合晋南会战,从
激光器出现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自1960年世界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以来,即以其高度的方向性、相干性以及高强度特性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迅速获得应用。激光发射天线作为
整篇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大气压非平衡空气等离子体输运系数的计算,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滑移弧的实验研究。 虽然热等离子体技术应用已相对成熟,但是人们对等离子体炬中
团簇具有与体块材料显著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合成纳米材料和微纳器件等应用方面己显示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从基础研究的观点来看,团簇是介于人们已经广泛研究的原子分子微观体系
磁极化子的性质及电子能带结构是凝聚态理论中一个重要课题,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共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了二维压缩磁极化子的性质。利用单(双)模压缩
本文分别采用了Davis的方案和complex source-sink combination模型来得到径向极化Gaussian光束的精确描述。在Davis的方案中,提出了一种简便的迭代关系。应用这种迭代关系,在
本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周期结构中非线性负折射(Negative Refraction,NR)和孤子效应(Soliton Effect/Light Bullet)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周期结构(包含:主动型、主被
沿着延展的线性轨道定向运输分子货物的纳米马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这种基于轨道的纳米马达将实现高定位精度,高效率的纳米运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实验上实现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是我国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它将为开展核状态方程和强作用物质性质随物质密度变化、重子共振态、介子阈下产生机制、手征对称破缺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