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SD大鼠右半结肠切除模型,通过检测肠黏膜屏障相关理化因素指标并分析其与肠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探讨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相关机制。 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右半结肠切除术组(切除范围包括长约5cm末段回肠、回盲部、长约8cm结肠及其系膜)(A组,n=25),阴性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n=25),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C组,n=25),并在术前1d及术后正常进食后1W、2W、3W、4W测定相关数据并处死:(1)记录 SD大鼠每周体重变化并观察术后肠道功能紊乱表现;(2)取新鲜粪便干重20mg稀释至2ml,送至检验科以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粪便中胆汁酸、钠离子及钾离子相对浓度;(3)收集结肠内所有肠内容物,取其中20mg稀释至10ml,送至检验科以冰点渗透压测定仪检测肠内容物相对渗透压;(4)沿肠系膜纵向剖开结肠肠段,使用pH测定仪检测肠腔内pH;(5)取结肠组织行 HE染色并进行病理评分。 结果: (1)术后4W内 A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 B组及 C组大鼠(P<0.05),术后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稀便。 (2)A组大鼠术后粪便中胆汁酸相对浓度持续升高,且以术后3W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P<0.05),与术后结肠肠黏膜 H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89),B组及C组大鼠无明显变化。 (3)A组大鼠术后结肠肠腔内pH值持续偏高(P<0.05),与术后结肠肠黏膜HI评分呈低度相关(r=0.12),B组及C组大鼠无明显变化。 (4)A组大鼠术后结肠肠内容物相对渗透压、粪便中钠离子及钾离子相对浓度以1W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与术后结肠肠黏膜HI评分均呈低度相关(r=0.04/r=0.14/r=0.45),B组及C组大鼠无明显变化。 (5)A组大鼠术后4W内结肠肠黏膜呈现出损伤修复的变化过程,以术后1W组损伤最为明显,术后4W内A组大鼠术后结肠肠黏膜HI评分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大鼠无明显变化。 结论: (1)SD大鼠右半结肠切除术后4W内粪便中胆汁酸相对浓度持续升高,与结肠肠黏膜病理改变呈显著负相关性。 (2)SD大鼠右半结肠切除术后4W内结肠肠腔内pH持续偏高,与结肠肠黏膜病理改变呈低度相关。 (3)SD大鼠结肠肠内容物相对渗透压、粪便中钠离子及钾离子相对浓度术后1W内均有升高,与术后4W内结肠肠黏膜病理改变呈低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