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每年都给水稻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稻瘟菌作为一种模式病原真菌,对其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稻瘟菌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它病原真菌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本研究从稻瘟病菌野生型菌株P131的REMI转化体库中筛选并获得的一个菌落生长缓慢型突变体K1304,通过遗传杂交分析,确定其表型的改变是由于外源质粒pUCATPH的插入引起的,本研究对突变体K1304的一些生物学性状与野生型菌株P131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K1304的菌落生长速度为P131的60%,其产孢量为P131的1/3。突变体K1304的在洋葱皮上的萌发、附着胞形成、侵染钉的产生以及侵染性菌丝的扩展均要滞后于野生型菌株P131,但最终形成的比率基本一致,因此,二者对水稻致病性差异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克隆稻瘟菌菌落生长相关基因,以插入质粒pUCATPH为探针,对K1304进行基因组Southern blot,表明该质粒在突变体K1304中为一个位点两个拷贝串联重复插入,通过质粒外的酶HindⅢ拯救得到质粒KH3,将拯救的侧翼序列与已公布的稻瘟菌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经分析质粒插入在contig2.288上的6604位点,用包含该插入位点的基因构建互补载体,进行互补验证,并未恢复该基因的功能。根据Southern blot及该contig上的酶切位点分析,可能是由于插入位点的基因缺失所引起的突变,用质粒外的酶进行质粒拯救,希望得到另一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