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滨逊的孤岛生活中,“货币”是一个不必要的概念。无论是前期一个人的生活,还是后期与星期五两个人的生活,象征间接交换的“货币”实物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对他们来说,简单的物物交换要比货币媒介更为方便、直接、实用,无需浪费额外的人力物力生产货币商品。但现实版的经济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鲁滨逊,他们都生活在人类集体社会的大家庭里,直视着大于等于二的人群。在这里,每个人都掌握着不同的资源产品,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需求。自给自足远远不如相互交换更为便利,直接交换明显低于间接交换的正向效益。因此,人类社会直接交换的历史非常短暂,很快就过渡到了间接交换阶段,最具市场性的“货币”商品应运而生。“货币”产生之后,围绕货币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话题便随之展开。20世纪之前,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占据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视野。他们以“两分法”的态度将货币和实体经济硬性分开,认为货币与实体经济本就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现实经济实际上只是被蒙上了一层货币面纱,货币是中性的,经济的发展最终由实体经济因素而非货币决定的。20世纪之后,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遭到了严重挑战。维克塞尔、凯恩斯等一大批经济学都站到了古典经济学货币理论的对立面。他们批判古典经济学家货币中性的看法,并强调货币与经济是一体的,货币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这一论断极大地促进了货币理论体系的完善,继货币数量论之后,货币的经济波动理论也被纳入货币理论体系之中。在重新定义货币与实体经济关系行为的背后,每个经济学家都抱着不尽相同的目的,为自己的货币政策铺路。凯恩斯以货币对实体经济存在巨大的影响为依据,为政府实施货币政策干预市场运行找到了很好的借口。弗里德曼则将经济不稳归咎于政府货币政策的肆意妄为,主张实施有规则的货币政策。奥地利学者则不然,他们非常尽职得充当自由主义的卫道士,极力痛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介入,主张消除政府对货币的控制,从根本上消除货币政策的存在。但是,奥地利学派的政策主张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相反,凯恩斯主义者的政策主张却备受追捧。这种落差的形成,一方面可以从政府利益集团身上寻求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奥地利学派“另类”的方法论不无关系。其他经济学流派学者并不认可奥地利学派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方法论,他们将其归类为哲学,而不是经济学。由此,国内奥地利学派货币理论研究的冷清也有迹可循。但其他经济学家的态度并没有迫使奥地利学派选择放弃。他们依旧坚守着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基调不动摇,并以此指导着其货币理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从门格尔时代到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第二代,再到以罗斯巴德为首的现代奥地利学派,他们的货币理论之间彼此衔接紧密,并且越来越完善。其中,现代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更是秉承着继承与与批判的精神,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对内,它作为基础性理论支撑着整个奥地利学派的学术研究框架。对外,它变成了一把直指政府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的枪,结合政府干预一次次的惨败教训,努力刷新人们对政府干预危害的认知。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一蹶不振。截止到目前,大伤元气的世界经济也并未完全从经济危机中缓和出来。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但均未取得较大成效。反倒是,货币的贬值程度较之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期间,现代奥地利学派适时抓住机会,极力发声,在攻击其他经济学流派的基础上,再次抛出了他们对货币的独到见解,希望切断政府和货币之间的联系。虽然结果可想而知,但这一行为确实博得了部分经济学家的眼球,奥地利学派自产生以来人气不断下滑的颓势得以扭转。人们开始尝试深入了解现代奥地利学派,并试图从他们那里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为了满足人们对现代奥地利学派的求知欲望,本文旨在较为全面的诠释现代奥地利学派货币理论,着重强调其新发展和新内容,借以为当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了更好的剖析现代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本文从其理论渊源、理论内容、政策主张三方面着手论述。首先,关于现代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渊源,本文主要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前提,创始人门格尔关于货币如何产生的观点,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人物的奥地利学派二代的货币理论,即米塞斯的回归定理和基于货币供需模型的价值理论、哈耶克货币非中性的看法。其次,在现代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展开过程中,本文以货币本身为切入点介绍了货币供给范围的界定,货币数量论及货币质量论,货币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经济衰退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政策建议方面,现代奥地利学派将其货币理论研究落到实处,提出了货币私有化以及恢复纯粹金本位制的主张,并切实增加了这些政策主张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