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和工厂不断地增加,一些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使得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增高。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手段,脊髓损伤后导致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且随着发病率的升高,脊髓损伤所致的致残率近年来逐渐升高。因此探究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缺损症状并寻找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表明电针有可能促进脊髓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另一方面,手术后期通过康复训练也能对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康复带来很大的帮助。综上,我们将运用督脉电针治疗联合跑台训练治疗大鼠脊髓损伤,从而探究传统针刺疗法和跑台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影响。研究目的:研究督脉电针联合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究督脉电针联合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相关调控机制。研究方法:从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65只健康成年大鼠,体重260g-280g。首先,对大鼠进行筛选,筛选出50只身体健康且能在规定时间内在跑台训练仪上顺利完成行走。对50只大鼠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对照组(Control)、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跑台训练组(Treadmill)电针联合跑台训练组(Ea+Treadmill)。对照组、电针组、跑台训练组和电针联合跑台训练组进行脊髓挫伤从而构建脊髓损伤模型。督脉电针和跑台训练每周五天,为期七周,每周进行一次BBB评分、压爪实验、甩尾实验、斜板实验、体重和尿量检测。在第八周进行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和电生理检测。然后取材进行蛋白质谱和免疫荧光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值表示为均值±标准差。P值小于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体重、尿量: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跑台训练组和电针联合跑台训练组的体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和跑台训练组相比,电针联合跑台训练组的体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温痛觉: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跑台训练组和电针联合跑台训练组的温痛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和跑台训练组相比,电针联合跑台训练组的温痛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行为学:对照组的后肢恢复不明显,跑台组和电针组的恢复较好,电针联合跑台组的恢复最好。(4)影像学方面:DTI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对照组的脊髓神经纤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跑台组和电针联合跑台组的神经纤维数量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对照组脊髓和下肢腓肠肌的吸收值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跑台组和电针联合跑台组吸收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电生理:运动诱发电位结果显示,电针联合跑台组的波幅和面积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结果显示,电针联合跑台组的波幅和面积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形态学:免疫荧光显示,电针组与跑台组脊髓损伤大鼠瘢痕处的小胶质细胞数量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跑台组大鼠瘢痕处小胶质细胞数量相对于电针组与跑台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综上所述,电针联合跑台训练对于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电针联合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的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脊髓损伤节段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浸润和促进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