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噻吩类共轭桥结构染料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EN_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作为一种洁净、方便的能源越来越被各国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近年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可大面积制备和生产的低成本,以及其分子水平上的可设计性而受到全世界研究者的关注。染料敏化剂作DSSC的核心部分,是其获得高光电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Vilsmeier-Haack反应、溴化等9步反应合成了中间体环戊二噻吩共轭桥,与传统共轭桥相比,该桥具有刚性环戊二噻吩结构,从而避免了有机染料在分子内的翻转,防止染料聚集。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四个染料中间体,进一步与氰基乙酸反应,引入吸电子基团,最终设计合成了四种D-π-A型结构的非金属有机染料敏化剂。这四种染料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卞氧基与苯胺这样的小基团,作为供电基团,它们能够在二氧化钛薄膜上规则排列,并且结构简单,空间位阻小,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染料吸附数量,另一类是用复杂芳胺类基团作为供电基,从而提高给电子能力,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此外,利用红外、质谱、核磁对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光谱性质及组装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光电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合成的四种新型染料分子大部分都在可见光区特别是400-550 nm的范围内具有较强吸收,并且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光捕获能力。通过对染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得出染料SY-1~4的基态和激发态氧化还原电位同时符合染料激发态电子注入TiO2导带和染料还原再生的热力学要求。当染料制备成DSSC并进行测试时,发现染料敏化剂的结构变化对DSSC性能有很大影响。通过与L1的比较,本文设计合成的新型共轭桥结构体现了优秀的性能,L1的短路电流密度(Jsc)为6.18 mAcm-2,开路电压(Voc)为700 mV,填充因子FF为0.73,总的光电转换效率为4.11%,而SY2染料组装的太阳能电池展现出了优良的性能,其短路电流密度(Jsc)为11.83 mA cm-2,开路电压(Voc)为666 mV,填充因子FF为0.71,总的光电转换效率为5.64%,SY2的电流密度比L1提升了了3.8%,说明本文设计合成的环戊二噻吩环性能优越,其刚性平面避免了有机染料在分子内的翻转,成功的阻止了染料的聚集,这对今后染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SY-3、SY-4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分别为2.1%、2.2%,而SY-3具有较差的供电性,但从染料的光谱特性得知,其与SY-4比较具有优秀的光捕获能力,但转化效率却没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尽管其有很好的光捕获能力,但供电性能不足。可能是由于其空间位阻较小,产生了电子复合作用,从而使光电转换效率降低,这有助于为今后染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新的思路,引导我们增大分子空间位阻,防止复合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