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腹针结合局部针刺和常规针刺疗法对特发性耳鸣(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估腹针结合局部针刺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该疗法推广应用于耳鸣的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探寻一种对耳鸣更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10月-2018年1月期间,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耳鸣患者中,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腹针结合局部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腹针结合局部针刺组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大横、商曲、气穴(双侧),阴都(患侧);听宫、翳风、率谷(患侧)。常规针刺组取穴:听宫、翳风、率谷(患侧),百会,合谷、太冲(双侧);脾胃虚弱型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肾虚型配肾俞、三阴交、太溪。两组每次均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治疗过程中由于病例脱落,每组实际各观察29例。分别于治疗前和3个疗程结束时记录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耳鸣严重程度:治疗前后两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组内比较,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2.耳鸣残疾程度:治疗前后两组THI(即耳鸣残疾量表)评分组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THI评分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焦虑情况:治疗前后两组HAMA(即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组内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AMA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腹针结合局部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9.66%,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5.86%,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对于特发性耳鸣(虚证)的治疗,腹针结合局部针刺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在改善耳鸣严重程度、耳鸣致残程度和焦虑症状方面均有疗效。2.腹针结合局部针刺治疗对特发性耳鸣(虚证)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疗法在治疗耳鸣的同时,对于患者伴随的其他疾病或不适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并且具有操作简便规范、安全性和可重复性高、适应症广等特点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