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简称 NPV)是目前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较多的病毒制剂之一。本文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 BmNPV)感染多种农林业害虫,以期筛选出宿主域扩大的病毒株系。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 BmNPV对舞毒蛾 1-6 龄幼虫的感染情况,利用特定年龄生命表探讨了 BmNPV 对舞毒蛾幼虫的室内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 BmNPV 对舞毒蛾幼虫的弱化作用。1 易感宿主昆虫的筛选 通过室内感染 11 种农林害虫,其中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黄杨斑蛾(Pryeria sinica)、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对 BmNPV 较为敏感,感染发病率分别为 43.2%、56.3%、7.8%、16.4%。筛选舞毒蛾幼虫为易感宿主,以舞毒蛾幼虫为模式昆虫进行后期实验。2 BmNPV 对舞毒蛾幼虫实验室种群的控制作用 利用不同浓度病毒悬液感染不同龄期的舞毒蛾幼虫,结果表明对于各龄幼虫而言,浓度为 1.44×106PIB/ml 的 BmNPV 悬液感染效果最佳,1、2、4、5 龄幼虫幼虫感染病毒后的死亡率分别达到 56%、54%、72%、73.3%。舞毒蛾 2 龄、4 龄幼虫对 BmNPV 较为敏感,死亡率均高于其它龄期幼虫,1 龄幼虫对 BmNPV 的敏感性较差。由于 BmNPV 并非舞毒蛾本身专一性病毒,幼虫本身对 BmNPV 存在抗性,所以感染病毒后的发病时间相对延长。 利用特定年龄生命表对舞毒蛾室内种群进行研究,存活个体各年龄阶段的平均生命期望值 ex 随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但感染病毒的室内种群期望值较对照明显偏低。以 1 龄幼虫期最大,为 4.079,前蛹期最小,为 0.825。除卵期外,感染病毒的室内种群各虫态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表明舞毒蛾对 BmNPV 敏感,BmNPV 对舞毒蛾有一定的感染效果。感染病毒的舞毒蛾室内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标(I)约为 1.719。而对照的种群趋势指标(I)约为 9.200。说明 BmNPV 对舞毒蛾室内种群确实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控制效果并不如同源病毒的控制效果理想。 1<WP=6>家蚕核型多角体病(BmNPV)毒对其它农林害虫的感染及弱化作用研究3 BmNPV 对舞毒蛾幼虫的弱化作用 通过用 4 种浓度病毒感染 3 龄幼虫,感染病毒后幼虫的体重、体长生长均受到一定影响。相比较而言,1.44×106 PIB/ml 、1.44×107 PIB/ml 两种浓度病毒处理对幼虫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强;1.44×107 PIB/ml 、1.44×108 PIB/ml 两种浓度对幼虫体长增长影响较大。随着接毒浓度的增加,幼虫体重、体长增长呈减缓趋势,但这种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当残存幼虫化蛹后,病毒的影响更加明显。残存幼虫所化蛹的蛹重显著轻于对照组。羽化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仅为 58.9%。成虫的性比♀:♂为 1:3.05。接毒组成虫产卵量仅为 77.4 粒,而对照组成虫的产卵量达到 119.7 粒。但蛹历期和成虫寿命则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 BmNPV 感染舞毒蛾幼虫后,使宿主昆虫的化蛹率、羽化率和生殖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感染 BmNPV确实对舞毒蛾产生较强的弱化作用。4 感染 BmNPV 后舞毒蛾 5 龄、6 龄幼虫的呼吸代谢变化 用Warburg呼吸计和红外CO2呼吸仪测定接毒后舞毒蛾5龄幼虫的呼吸代谢变化发现,舞毒蛾幼虫感染病毒后,其呼吸代谢的变化趋势与感染同源病毒后宿主昆虫呼吸代谢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在感染后 72h 出现呼吸高峰,而后呈下降趋势,但呼吸代谢的变化值没有同源病毒感染的明显。说明 BmNPV 对舞毒蛾幼虫的呼吸代谢及生长发育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程度小于同源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