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国务院颁布“43号文”要求全面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剥离了政府融资功能的地方融资平台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量融资需求并没有止步,据国务院研发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预计至2020年与城镇化相关的融资需求约42万亿之多。基于此,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在中国新经济转型过程中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商业银行的介入,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问题,缓解财政压力,还能够整合技术企业资源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但由于PPP项目具有“周期长、金额大、股债混合、风险杂糅”等特点,商业银行也面临突破传统项目风险控制的巨大挑战,项目建设期现金流断裂、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道德陷阱、重建设轻运营和政府变相兜底等风险分配不合理的情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对于商业银行视角下怎样能更好地实现PPP项目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本文首先运用PPP模式理论对国内发展现状及风险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然后在充分研究核心风险的基础上,围绕模拟合并的实证方法,包括归纳法、流程解析法、压力测试法和定量打分法,实地走访5家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获取风险控制思路和PPP项目数据,以5个环节、19个步骤为项目分析基础,构建了PPP项目的风险控制框架,明晰其收益和风险变化,并运用于X市地铁3号线PPP项目实际案例中。通过直面PPP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地完善PPP制度政策和配套融资模式建设,提高规矩意识,强化项目管理,严控混同风险,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其他类型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投资,也能保证中国特色下PPP改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视角的PPP项目风险,构建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的风险控制框架,提出具体的风险缓释措施,并将PPP项目风险识别、测算和评估运用于商业银行实际案例中,使商业银行在PPP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