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胃息肉检出率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探讨影响二者的潜在因素,为预防胃息肉发生及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从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共计109,150例。总共4,515例良性上皮性胃息肉患者纳入研究,包括多发息肉患者1,639例,单发息肉患者2,876例。分析不同时间点的胃息肉检出率及病理类型构成比,并探讨年龄、性别和Hp感染等因素与胃息肉发生的相关性。2.收集自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正常人群(年龄≥18岁),共计51,299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尿素酶抗体确定Hp感染状态。收集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提供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析H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p感染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探讨经济状况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胃息肉总检出率的动态变化:胃息肉的检出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R~2=0.95),从2007年的1.5%增加到2017年的7.1%。进一步分析表明胃多发息肉和单发息肉的检出率呈现相似的升高趋势,提示胃息肉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胃息肉检出率与年龄的相关性:胃息肉的内镜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R~2=0.99),直达高峰。≥70岁患者的胃息肉检出率与60-69岁年龄段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的检出率也呈现类似变化趋势,表明年龄与胃息肉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3.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检出率:胃底腺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的检出率均逐年升高(R~2=0.95,R~2=0.86),其中胃底腺息肉占比逐年升高,而增生性息肉占比逐年下降。这些结果表明胃底腺息肉的发病风险有加速增加的趋势。4.Hp感染率:胃息肉患者的Hp感染率为20.8%,显著低于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Hp感染率(32.3%,P<0.001),表明Hp感染可能与胃息肉的发生呈负相关。而且胃底腺息肉的Hp感染率(9.3%)明显低于胃息肉患者的Hp总感染率和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Hp感染率(P<0.001),进一步表明胃息肉发生风险与Hp感染的负相关关系。5.Hp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健康查体人群的Hp感染率为31.9%(16,382/51,299)。男性、年龄、吸烟、饮酒、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居住地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均是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6.Hp感染率随时间动态变化趋势:1950年-1959年出生的人群Hp感染率最高,此之后出生人群的Hp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男性和女性的Hp感染率也呈现类似的出生年代效应。7.经济状况与Hp感染率的相关性:随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逐年增加,Hp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模型符合幂函数分布(R~2=0.91和R~2=0.99,P<0.01和P<0.001)。本结果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与Hp感染率下降相关,经济状况改善可能会降低Hp感染率。结论:1.胃息肉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胃底腺息肉的发病风险有加速上升的趋势。Hp感染率的下降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可能与此相关。2.男性、年龄、吸烟、饮酒、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居住地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均是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Hp感染呈现明显的出生队列效应,这可能与经济状况的改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