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的准确率,探讨通过结合内膜癌高危因素以减少此类患者中早期子宫内膜癌漏诊的方法。材料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08年10月因诊刮病理结果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而在山东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病例49例,其中30例在山东省立医院行的诊刮术,19例在外院行的诊刮术(切片均经本院病理科会诊)。通过调阅病历获取49例病例的年龄、月经婚育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B超以及手术病理等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内膜癌组和非内膜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并制定评分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统计处理: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诊断性刮宫病理:49例患者诊刮均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中14例不能排除癌变。2.手术病理:19例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2例为子宫内膜癌,8例为其它良性病变。14例诊刮不能排除癌变的患者,术后证实9例为内膜癌(64.3%),4例为不典型增生(28.6%),1例为萎缩性子宫内膜(7.1%)。把诊刮不能排除癌变者归入不典型增生,则诊刮病理准确率为38.8%,子宫内膜癌漏诊率为44.9%;若归入内膜癌,则诊刮病理准确率为49.0%,子宫内膜癌漏诊率为26.5%。3.年龄:49例患者的年龄介于33~69岁,平均55.4,其中内膜癌组33~63岁,平均51.5,非内膜癌组38~69岁,平均49.6。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月经婚育史:内膜癌组的平均初潮时间早于非内膜癌组、平均绝经年龄早于非内膜癌组、月经紊乱比例大于非内膜癌组、平均产次少于非内膜癌组、平均初产年龄小于非内膜癌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5.B超:49例患者内膜厚度介于0.46cm到3.5cm,平均1.3cm,30例患者子宫增大。内膜癌组内膜厚度介于0.7cm~3.5cm,平均1.5cm,19例子宫增大;非内膜癌组内膜厚度介于0.46cm~2.5cm,平均1.0cm,11例子宫增大。两组内膜厚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内膜厚度≥10mm为分界线,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其漏诊率为8.2%、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59.3%、阳性预测值为62.1%、阴性预测值80.0%。6.系统评分:内膜癌组的得分介于8~16分之间,平均11.8分。非内膜癌组的得分介于7~15之间,平均10.0分。以≥11分作为内膜癌与非内膜癌的分界线,其漏诊率为8.2%、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0.4%,阳性预测值为69.2%,阴性预测值为82.6%。结论1.在49例诊刮为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把不能排除癌变者归入内膜癌能提高诊刮的准确率,减少内膜癌的漏诊率,但其准确率仍较低、内膜癌的漏诊率仍较高,提示临床上遇到诊刮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后再行拟定治疗方案。2.单独以年龄及月经婚育史并不能很好的对两组患者进行鉴别。3.以B超测内膜厚度≥10mm为分界线,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鉴别指标。4.对各项临床资料做系统评分后,以≥11分作为分界线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优于单纯依靠诊刮或内膜厚度作为鉴别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