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illy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区玉米种植密度模糊,品种增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的问题,选择大穗型品种富农1号、金凯2号、沈单16号和耐密型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武科2号为试验材料,大穗型品种设4.5、5.25、6、6.75、7.5万株/hm25个密度处理,耐密型设5.25、6、6.75、7.5、8.25万株/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密度的反应,结果表明:1.旱作农业区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大穗型品种在6.75万株/hm2的密度时产量最高,耐密型品种在7.5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百粒重、穗粒数、经济系数粒叶比等产量因素均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逐渐降低,秃顶率逐渐上升。不同品种之间穗长,穗粗差异明显。2.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不同品种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量均呈现Logistic生长曲线,在大喇叭口期以前,处于慢速增长阶段,大喇叭口期以后到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很快。密度对单株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喇叭口期以后。在大喇叭口期以后,相同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群体干物质与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基本一致,但同一生育时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品种玉米营养器官MR随密度的增加没有规律性变化,但各品种玉米营养器官TR在低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达到最大值后随密度的增加又开始下降。相同品种各器官转移率最大值均为雄穗,其次是茎秆和叶鞘,而转换率值则以茎叶较高,雄穗最低。3.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密度对单株叶面积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喇叭口期以后,不同生育时期,单株叶面积对密度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吐丝期、灌浆期单株叶面积与密度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80,成熟期单株叶面积与密度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各品种群体LAI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单峰曲线,且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同一品种在抽雄吐丝期以前,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抽雄吐丝期到成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着生于进程的推进逐渐下降,且下降速度不同。光合速率在大喇叭口期以后随密度的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大穗型品种在4.5-5.25的密度范围内降幅最大,耐密型品种在7.5-8.2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降幅最大。4.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密度影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大穗型品种在6.75万株/hm2的密度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耐密型品种在7.5万株/hm2的密度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这与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一直。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自动气象站1h间隔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6h)和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1h),针对
近期出现的多宗民间资金链断裂、集资人触犯法律、资金借用人“跑路”等事件,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经济现象,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小企业融资难、流动资金管理能力较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支撑地铁路网规划、运营调度、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该文使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卡交易记录和手机WiFi信
我国是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国家,随着煤炭消费的不断增长,燃煤排放的SO2也不断增加,越来越成为人类重点关注的问题,控制SO2排放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势在
次贷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凸显了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对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对于我国而言,构建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成为防范未来大规模金融风险爆
地面倒槽、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是天津冬季雾日多见的地面气压系统。为了解雾事件在上述三种天气系统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利用天津市250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和常
<正>[案情]姚某,男,1993年9月4日出生,因犯贩卖毒品罪(系未成年人),于2011年7月22日被重庆市A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同年8月31日刑满释放。因犯贩卖毒品罪(已为成年
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是描述一个小区安防智能化系统项目的营销案例。文章以纪实的方式,运用市场营销学理论,分析BD小区安防智能化系统项目营销过程中遇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价格不但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与人们的利益切实相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
<正>企业转型的核心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从前所赖以赚钱的模式需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对许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商业模式创新到底从何入手?其思维路径有没有什么成熟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