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区玉米种植密度模糊,品种增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的问题,选择大穗型品种富农1号、金凯2号、沈单16号和耐密型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武科2号为试验材料,大穗型品种设4.5、5.25、6、6.75、7.5万株/hm25个密度处理,耐密型设5.25、6、6.75、7.5、8.25万株/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密度的反应,结果表明:1.旱作农业区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大穗型品种在6.75万株/hm2的密度时产量最高,耐密型品种在7.5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百粒重、穗粒数、经济系数粒叶比等产量因素均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逐渐降低,秃顶率逐渐上升。不同品种之间穗长,穗粗差异明显。2.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不同品种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量均呈现Logistic生长曲线,在大喇叭口期以前,处于慢速增长阶段,大喇叭口期以后到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很快。密度对单株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喇叭口期以后。在大喇叭口期以后,相同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群体干物质与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基本一致,但同一生育时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品种玉米营养器官MR随密度的增加没有规律性变化,但各品种玉米营养器官TR在低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达到最大值后随密度的增加又开始下降。相同品种各器官转移率最大值均为雄穗,其次是茎秆和叶鞘,而转换率值则以茎叶较高,雄穗最低。3.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密度对单株叶面积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喇叭口期以后,不同生育时期,单株叶面积对密度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吐丝期、灌浆期单株叶面积与密度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80,成熟期单株叶面积与密度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各品种群体LAI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单峰曲线,且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同一品种在抽雄吐丝期以前,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抽雄吐丝期到成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着生于进程的推进逐渐下降,且下降速度不同。光合速率在大喇叭口期以后随密度的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大穗型品种在4.5-5.25的密度范围内降幅最大,耐密型品种在7.5-8.2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降幅最大。4.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密度影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大穗型品种在6.75万株/hm2的密度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耐密型品种在7.5万株/hm2的密度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这与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