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栎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林龄的响应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的关系,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阶段(幼龄林18a、中龄林30a、近熟林45a、成熟林67a)麻栎人工林为对象,测定麻栎叶、干、细根、凋落叶、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计算它们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并通过实验室恒温恒湿培养,获得土壤活性有机碳、缓效性有机碳及惰性有机碳三个组分的含量及周转周期,探究麻栎生长过程中的限制性养分元素、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特征,以期为麻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论如下:(1)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而土壤全磷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处于较低含量水平(土壤全磷含量均值为0.42g·kg-1)。不同林龄之间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不显著,土壤C:P平均值(80.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7)。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总体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土层间差异性明显。麻栎林土壤表现出全磷的匮乏和较低的磷元素有效性,林分生长受到磷的严重制约,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较慢,林龄的增长虽然能提高土壤全磷含量,但土壤全磷仍处于较低的含量水平,在营林过程中应着重对土壤磷的补充,可适量施加磷肥。(2)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在林龄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林龄对土壤微生物特别是生物量的影响较小。麻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受土壤养分含量调控,且二者存在显著的生态化学计量耦合关系,林龄增长虽能促进土壤微生物转化出土壤中的有效磷,但由于麻栎林分土壤全磷的匮乏以及有效磷的消耗,麻栎林土壤仍处于磷元素制约的状况。(3)随着林龄的增长,麻栎人工林叶、干、细根及枯落叶碳、氮、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同一林龄阶段,麻栎不同器官及凋落叶之间的碳、氮、磷含量差异较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叶>凋落叶>细根>干,全氮表现为叶>凋落叶>细根>干,全磷表现为:叶>细根>干>凋落叶;麻栎叶片以及凋落叶与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存在显著的生态计量耦合关系。麻栎林叶片、凋落叶的碳氮磷含量可显著影响土壤及土壤微生物碳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研究区麻栎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阶段叶片N:P分别为16.36、16.14、16.11,凋落物N:P平均值为28.15。麻栎林的生长主要受磷的限制,并通过提高对衰老叶片凋落前磷元素的再吸收量维持其磷元素含量水平。(4)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林龄梯度上的表现规律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变化趋势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显著减小;土壤有机碳三库拟合的结果显示: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范围为0.13~1.26g·kg-1,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土壤缓效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28~18.54g·kg-1,随林龄的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8.63~25.09g·kg-1,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5)土壤有机碳库组分与林龄、土层、土壤全量养分、土壤速效养分、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叶片与凋落叶全量养分相关性显著,与土壤pH、容重、颗粒组成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区麻栎叶片、凋落叶、林下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紧密相关,反映出麻栎人工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养分的动态变化的相互平衡与制约。土壤有机碳库因枯落物蓄积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提升而得到扩充,同时也因人工林生产力的提升,活性碳的消耗及微生物的活性提高,降低了其稳定性。
其他文献
银杏叶类黄酮作为有巨大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实际生产中也需要很多简便高效的技术来提高其含量。叶面施用水杨酸是一种简便、无毒、无残留且成本低的操作技术。在植物众多转录因子家族之中,MYB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银杏类黄酮的合成与代谢,是所有转录家族中最大的之一。因此通过研究叶面施用水杨酸对银杏叶类黄酮代谢途径的影响,探索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下调控类黄酮代谢相关MYB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
迄今,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分类器作为机器学习中一种典型的研究对象,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分类算法有很多,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是经典方法之一。大数据时代,以不同类型描述同一目标的多视图数据遍布于各个应用领域,如从多个角度对同一个人拍摄的照片。以多视角数据为研究对象,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多视图广义特征值近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机电产品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机电产品包装箱作为机电产品运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件承担着保护机电产品不被外力损坏的重任,包装箱的使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机电产品包装箱的结构性能分析研究逐渐增加,目前针对机电产品包装箱的结构性能分析大部分基于包装箱在静态环境下的载荷受力状态,而包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路面不平整等因素长期处于周期性的振动载荷作用,由此引发的结构失效可能导
重组竹是一种我国自主创新研发出的工程竹材,具有原竹利用率高、力学性能优异、耐久性好、尺寸按需定制等优势。重组竹设计规范的缺乏阻碍了其在建筑结构领域的应用和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因此,对重组竹结构进行标准化既是实际产业需求,也是新型材料在工程结构上应用的创新。重组竹由竹纤维束顺纹组坯而成,在其各竹纤维束层和基质之间的界面通常存在着因制造缺陷和加工误差而产生的微裂纹,这些微裂纹会伴随荷载的作用而扩展,
“十三五”建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在水资源开发、河流污染治理、流域环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资源双控行动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已建成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和生态景观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研究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对外秦淮河的滨水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修复性策略,致力于解决外秦淮河滨水景观的生态问题,完善河流水系在南京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积极作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因为其小体积、低成本和低功耗等特征,在军事领域、医疗护理以及物流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它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但节点是由能量有限的电池供电,且一般部署在恶劣环境,无法更换电池,所以降低节点能耗,延长网络的生存周期是WSN研究的重点内容。与同构WSN相比,异构WSN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符合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路由算法可以均衡网络能耗,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典型的分簇路由协议有低
采用经高温热处理后的实木锯材生产胶合木,是提高木结构中胶合木构件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有效途径。实木锯材经高温热处理后,其表面的粘结质量是热处理胶合木生产的技术关键。本课题以樟子松热处理胶合木层间界面为研究对象,对热处理前后胶合木层板材料特性、胶合木层间界面粘结性能与环境耐久性及胶合木短梁抗剪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抗弯性能是评价热处理胶合木层板力学优劣的重要指标。高温条件下胶合
学位
将半导体纳米材料作为光催化剂用以制氢是实现利用太阳能驱动化学反应发生的理想方式之一。硫化镉(CdS)半导体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有优良的光响应特性,同时具有与水分解相匹配的能带结构,是一种高潜力的光催化材料。但是形成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在硫化镉材料内部易发生复合以及光生空穴易导致严重的光腐蚀现象,这极大影响了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针对目前硫化镉存在的问题,本论文设计构建硫化镉基纳米复合材料,以促进光生电荷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中,由于传感器节点电池容量有限,极大限制了网络的应用范围。随着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Wireless Rechargeable Sensor Network,WRSN)的提出,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网络的自持续性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本文采用利用无线充电技术的无线充电小车(Wireless Charging Vehicle,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