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农业经济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总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要保持农业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首先构建了中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和加权函数法分析了 2000-2018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旨在为促进我国城乡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政府和国家相关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制定区域性发展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2000-2018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波动阶段和2012-2018年的平稳变化阶段,并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递降的特征;②从发展差异上看,2000-2018年全国泰尔指数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其变化过程与全国农业经济发展指数相对应,其中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12年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8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很有可能继续主导全国总差异的变动。近几年来中部农业经济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而东、西部在不断降低;③从时空演变格局上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12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12-2018年基本维持稳定。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H-H集聚区在我国东部地区呈现团块状分布,L-L集聚区在我国西北部呈带状分布,只有安徽省和四川省分别位于L-H集聚区和H-L集聚区;④从影响因素上看,本文最终选择地区固定空间面板SLM模型作为农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解释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复种指数和降水量,而工业化和城镇化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最后本文提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应着重提高区域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关注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并对农业经济发展差异和集聚度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