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衣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其中纺织印染技术是其产生的技术前提。所着衣物又与所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研究织染技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主要围绕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纺织印染原料地区分布、民族纺织印染技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展开,力图对西南地区织染原料的空间分布情况有所了解,梳理西南各民族的织染技术,并对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对织染技术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一定解读。全文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中的技术选择与环境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7BZS089)系列子课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其中纺织印染技术是其产生的技术前提。所着衣物又与所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研究织染技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主要围绕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纺织印染原料地区分布、民族纺织印染技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展开,力图对西南地区织染原料的空间分布情况有所了解,梳理西南各民族的织染技术,并对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对织染技术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一定解读。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时段以及研究的地域范围、撰写思路和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分布与变迁以及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政区设置与变动的情况。这部分对全文起着基础性和前提性作用。首先,以清雍正改土归流为时间节点,阐明西南地区在改流前后民族分布的空间差异——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复杂,文化类型多样,这种情况对地区的纺织印染业的技术选择及其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次,分时段梳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政区设置与变动的情况——各民族分布地区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作为民族分布区的一个界定指标,所以民族分布区行政区划的变化基本上也可反映出民族分布区的盈缩。第三部分是第二章,主要梳理西南地区纺织印染的原料如蚕桑、麻、葛、棉、毛、蓝、红花及其他染料的空间分布情况。西南地区种桑养蚕时空分布有一定差异:四川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土司时期,贵州不兴蚕桑业,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开始日渐兴盛;云南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发展蚕桑业,但至清末,才大面积发展蚕桑业。西南地区种植麻葛的范围相对广泛。棉花的地域分布规律呈现出自西南边陲向四川等内地方向传播的状态。毛纺织的地域分布主要与畜牧业的地域分布相关联,即川西高原、滇东北、滇西北、黔西等高原寒冷区。西南民族地区用于染色的原料主要是蓝靛,且地域分布非常广泛;其他染料则更多出于各民族自身对于美的追求,人们或多或少地种植。第四部分是第三章,主要从纤维初加工技术(煮茧与缫丝、麻葛的脱胶、棉花的初加工)、纺线工具及操作技术(纺坠及操作技术、纺车的改进与发展)、织造工具及操作技术、织机及其操作技术、印花技术(蜡缬、绞缬)、练染技术(丝、麻、棉精练技术、草木染技术)等六个方面梳理西南民族地区的纺织印染技术流程,并分析其地区差异特征——原始性与先进性共存。第五部分是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织染技术与环境的关系,即技术选择的环境背景与技术运用后的环境效应。自然地理环境对技术选择起着基础性物质配置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织染技术的选材用料、生产工艺;人文地理环境方面,区域人口的数量和人口职业、区域政策等,对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均有重大影响。织染技术选择的变化,也对区域织染原料的种植类型、种植规模、水土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六部分是结语。归纳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民族分布特点及其对织染技术选择的影响,并探讨技术选择呈现出趋同状态的原因及织染技术选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字学与书法学的交叉研究视角出发,对晋系官、私、吉语玺印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类分探究,为晋系古玺印创作的取法提供了审美参考。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晋系玺印概述、晋系玺印文字构形与用字规范、晋系玺印艺术特色、晋系玺印对书法篆刻创作的启示、结语。首先绪论部分,讲述了选题缘起及相关背景,然后对晋系玺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整理晋系玺印、玺印文字构形和篆刻艺术创作方面的材料等。第一章晋系玺印概述
目的:验证同种运动方式对T2DM患者个体间糖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变存在差异,寻找运动响应和运动不响应人群。比较有无运动响应的T2DM患者肠道菌群的初始差异及运动干预后变化差异,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观察个体间运动响应及不响应的区别,有助于寻找造成运动响应与不响应差异的肠道菌群机制,以便于对不同个体、不同人群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式防治糖尿病。方法:招募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25名,根据《ACSM运
媒介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老年群体的心理体验、生活认知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鉴于当前移动短视频在老年群体中迅速扩散与使用、个体对“幸福”的持续性需求,以及积极老龄化社会中亟需构建“幸福”晚年生活的现实情境,已有研究成果还无法对“短视频使用是否可以给老年群体带来积极的数字化体验及产生积极的幸福体验”这一问题给出确切依据与解释,而主观幸福感则被证明是反映个体心理状态和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在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动画发展初期,戏曲艺术就被广泛地借鉴和运用到国产动画中。在早期的实践过程中,国产动画只是单纯地借鉴戏曲艺术的形式,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科技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发生了转变,动画与戏曲的融合方式必须也要紧跟着时代的审美变化而变化。因此,戏曲的部分特点从戏曲艺术中分离开来,以符号化的形式去寻求与国产动画更好的融合之道。近些年来,国产动画再次回到了以宣扬民族文
在2021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呈现增长态势并成为电影市场的主要类型生产。纵观主旋律电影的生成谱系,在历时发展中因着社会文化形态、主流价值观念等多因素影响凸显出商业化转型的创作趋向。主旋律电影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政治理论以及时代精神表达,在积极引导价值观念的确立以及主流审美期待的满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主旋律影片成为电影研究的主要文本。文本研究也逐渐引入阿尔都塞的意
中国寓言类动画,指根据中国寓言文本创作而来的动画类型,这一类型的动画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与民族精神,对寓言文化记忆的发展与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动画凭借其极具想象力与创造性的视觉表现,对中国寓言文化记忆的呈现、传承与发展,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以中国近百年来的寓言类动画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动画参与寓言的文化记忆生产与建构,分析其在再现与重构寓言文化记
“雪夜访戴”在中国美术史上是重要的原型性绘画题材之一。其所描述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后载于唐代编纂的《晋书》一书,同时成为文人骚客赋诗作文的典故,历代诗歌文集中皆有收录。《雪夜访戴图》是绘画造型艺术对于文学语言艺术“翻译”的典型样态,在图文互构视域下对其进行研究,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在图文互构的视域下,以美术学科为本位,以叙事学和图像学的方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规模逐步扩大。传统的养殖方式很难满足养殖需求,甚至会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此,提高水产养殖业的自动化程度是水产养殖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为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与养殖产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构建了一套池塘清洁养殖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清洁养殖系统的总体方案。根据池塘养殖要求,着重描述了网
随着生物科技的爆发式发展,人类生活形态变化已经远超过去上千年的演变,新的社会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显现了出来,传统的艺术媒介已经无法满足雕塑家创作的需要与观众的审美体验。在此背景下,一部分先锋雕塑家融合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始使用生物媒介进行雕塑创作,为雕塑艺术注如了新的活力,而生物媒介凭借其生命生长特性转变了雕塑家的创作思维与表现模式,激发出艺术家无限的创造力与可能性,为雕塑艺术发展拓展
表现鲁迅与木刻的关系历来是版画家进行创作的主题之一。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国版画的推动作用,使得版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而得以在艰难的环境中扎根发展。其中,举办木刻讲习会是鲁迅先生对版画支持的重要举措,因此表现木刻讲习会题材亦成为表现鲁迅与木刻关系的方向之一。版画讲习会引入了创作版画等相关概念,为木刻青年开阔了眼界。在涉及此历史事件时,现有的版画史资料多是简略地对木刻讲习会进行描述,而李桦于1956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