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土改题材文学是以国民党发起的台湾土地改革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为写作对象,是台湾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台湾土改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描述台湾土改题材小说产生与发展基础上,对台湾土改题材小说的文化语境、主题选择、形象塑造、叙述模式等方面进行必要探析,并参照大陆土改运动和土改小说的历史发展状况,做出具有历史视野的评价。台湾土改运动无论从时间纵深感、社会影响程度、采取方式、取得效果都与大陆明显区分,不能照搬大陆土改小说的研究方向、文学史地位等来评价台湾土改题材小说。本文采取“两种关照视野”与“两个阶段”相结合勾勒台湾土改题材小说的基本格局。台湾土改题材小说是对台湾土改运动“文学式”的记录和反思,特别是70年代,土改题材小说进入到“历史回眸”式写作与村庄史、家族史、台湾史结合在一起,构成“历史写作”的一道风景线。土改题材小说脱离了50年代的“时政感”,而获得了一些“历史感”。 基于此,本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研究台湾土改题材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对现有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将台湾土改题材小说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把握和文学评析,克服现有研究形式零碎化、研究内容浅层化的不足,始终以大陆土改运动和土改小说为参照系。 第一章以台湾土改运动为研究对象,构筑台湾土改题材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发现了台湾土改运动的双面性,由历史文化语境决定的台湾土改题材小说“先天性”。 第二章通过对台湾土改题材小说的生产机制、文学立场、小说主题、话语选择的具体分析,建构台湾土改题材小说的两种取向:官方与民间,两种取向既有鲜明区别又不可避免的互为参照,互相影响,共同构筑台湾土改题材小说的整体风貌。 第三章通过《合家欢》、《祖父农庄》、《雨后》等文本分析探讨台湾土改题材小说中的“中华民国”与“台湾本土”两种想象的生成、裂变,两种想象相互纠结所产生的写作困境。以及“中华民国”想象弱化、两种想象矛盾消解,由于矛盾“消解”了,台湾土改题材小说也就随之走向衰落。 结语部分概括了台湾土改题材小说的文学史价值,是观察台湾国族认同变迁的对话空间,并分析台湾土改题材小说长期被遗忘的原因,指出其具备的学术挖掘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