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大体可以概括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很早就引起了商业银行的重视,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和关注相对滞后。巴塞尔委员会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还是5个“没有”——没有统一的定义、没有普遍认同的衡量标准、没有可以公开获取的数据库、没有成熟的控制技术和相应的软件、没有引起银行同业和监管当局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管理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表明,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不断加剧,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已经成为金融实务界和理论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最终正式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并规定为操作风险分配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目前,国外的一些先进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则更晚,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还只能说刚刚起步,对操作风险还未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抑或是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上,均存在很大缺陷,这已成为制约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票据诈骗、高层管理人员犯罪、抢劫等事件的发生也印证了操作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环节薄弱。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操作风险加紧研究和管理已显得迫在眉睫。2005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大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力度。管理操作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是对其配置适量的经济资本,而其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能够对操作风险有一个比较精确的度量,目前,正在为商业银行使用或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BIA)、标准法(BA)和高级计量法(AMA),其中高级计量法包括内部度量法(IMA)、基于VaR的损失分布法(LDA)、极值法(EVT)、记分卡法(SCA)、贝叶斯网络法(BBN)等,对这些方法的介绍与比较分析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本文在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念介绍和研究必要性分析之后,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人的分析对这些度量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后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尔后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是本文最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也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最后结合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在写作过程中,本文采用了比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文献阅读与调查访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增强其科实用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