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作为人类一种本能的、也是最为古老的精神发生方式——视觉文化,在人类文化各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归和表达形式,这暗示人类精神与视觉表达形式之间存在某些可供及可待深究的领域。机械复制技术出现后,图像的性质和意义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照相机、摄像机以及计算机等设备以数字化技术参与图像的制作后,图像获得了现实的真实有效性,变身为我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下视觉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与文字一样,图像成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这标志着视觉文化的转型。作为一种视觉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图像是以它独特的直观性传递信息,同时,也以视觉化的方式向大众表达审美经验。现今,视觉文化的转型既成事实,“眼球审美”、视觉艺术成为大众审美的取向,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图像成为了一种大众热衷的新的艺术样式,即图像艺术。为何图像成为大众热捧的艺术样态,这体现了图像怎样的艺术个性和审美品格呢?为此,我们应结合新的文化语境对图像进行全面的解读。而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内在生命的根本所在,因此,有必要对图像艺术之艺术形象的生成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较之于传统艺术的艺术形象,读图时代语境下的艺术形象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传统艺术,以文学为代表,其艺术形象的生成是由文字系统符号作为媒介来描述表达出完整的过程意义从而塑造非视觉图像意义的形象。此非视觉图像意义的形象在想象力的激发下唤醒或明或暗姿态万千的内视觉形象,从而生发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情趣韵味。就传统的绘画艺术来说,画面呈现的虽是可视性的形像,但接受者仍是以一种凝神静观的方式与之相遇,从中领悟到的是那种冲淡、高远的人生境界。传统艺术的形象表达生成方式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性的审美特质,即本雅明所强调的艺术之“灵光”。图像由光、色、形等元素构成,且是在机械设备和数字化技术的参与下制作生成,图像成为了现实真实的反映,获得了现实同一性,甚至超真实性,表现出极强的视觉性、直观性和逼真性特征。那么,图像艺术的形象生成过程,从图像的成像手段、构成元素、画面效果到展示媒介,都有自己的特点方式,更多地展现出视觉的冲击力和感官的震撼力,在美感上彰显的是艺术的“震惊”效果。如果说在过去平和宁静、悠然自得的环境里,传统艺术的艺术形象所散发出的是那种精神性的“灵光”,那么,现今“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下,伴随我们匆忙步伐的是扑面而来的景象。因此,新的文化环境下,我们接触到的是更多的图像、奇观,感受更多的自然就是图像艺术所呈现的那种感官性震撼效果。本文尝试对图像艺术之艺术形象的生成问题进行剖析,首先是概述视觉文化转型这一过程并从哲学理论上寻求图像转向的学理依据以及对审美产生的影响;其次是界定艺术形象的概念内涵和梳理图像艺术形象的演变过程;再次是结合新的文化语境,从图像的成像方式、构成元素、审美意义、传播接受等方面来分析图像的艺术形象的生成过程,这也是本文阐述的着力点;最后总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