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籽壳带菌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远距离传播重要途径。而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性大、顽固性强的真菌性病害,被我国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进境的棉籽壳携带植物疫情疫病进口的风险很高。本论文以黄萎病菌为例对棉籽壳热处理进行研究,针对棉籽壳的特性及用途筛选合适的热处理的方法,得出热处理指标。通过处理后棉籽壳含水率、出菇率的试验证实对棉籽壳种植食用菌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棉籽壳的批量处理对研究所得的热处理条件进行效果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分别进行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其中干热处理9种组合,湿热处理27种组合。结果表明:微菌核经温度为85℃、90℃、95℃条件下处理时长90~180min,均不能使微菌核全部灭活;微菌核经RH50%以上温度95℃处理时长180min、RH80%温度95℃处理时长120min至180min、RH80%温度90℃处理时长180min,均可达到全部灭活的效果。确定携带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棉籽壳热处理除害方法为,物料中心温度95℃、热处理容器或装置内相对湿度80%、处理时长120 min。2.湿热处理时相对湿度不低于65%,对棉籽壳的含水率无显著影响;就含水率而言,按上述棉籽壳携带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热处理后,对棉籽壳的储存无影响。高温湿热处理时相对湿度80%,95℃C处理时长120min至180 min不影响所种植白木耳的出菇率。3.混有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批量(约4500kg)棉籽壳,采用80%RH 95℃处理时长120min条件下可使大丽轮枝的微菌核全部灭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棉籽壳经物料中心温度95℃、热处理容器或装置内相对湿度80%、处理时长120 min的湿热处理,处理后可达到植物疫病菌除害处理的要求;处理后的棉籽壳不影响水分含量、出菇率等作为银耳等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基本要求。研究结果为检疫处理工作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推动检疫处理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