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睡眠障碍的实质是否为睡眠节律紊乱,并以安慰针刺(假针非经非穴)为对照,研究针刺对CFS节律的调整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FS睡眠障碍患者按照2:1比例,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针刺经穴组47例、安慰针刺组25例。两组均进行睡眠健康教育。治疗选用德国Streitberger针灸套针;针刺经穴组选择肝俞、肾俞、足三里、神门,安慰针刺组选择4个非经非穴,在酉时(17:00-19:00)进行治疗,穴位均取单侧,左右交替使用,每次留针30分钟;第1周治疗5次,第2、3周治疗3次,第4周治疗2次,共治疗13次。入组0周、4周时采用睡眠日记、整夜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 PSG)评价其睡眠节律,以及针刺对其调整作用。结果:1.针刺经穴组与安慰针刺组各项指标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2.CFS睡眠障碍患者整体节律表现:①在PSG中,虽然其觉醒次数明显增加,但平均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觉醒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内。②其睡眠日记与PSG评估相比,存在明显夸大入睡潜伏期和觉醒时间、低估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的现象。③其REM节律存在明显异常:整体睡眠趋势图提示REM睡眠以前半夜为主,与正常趋势相反;PSG中REM睡眠百分比略低于正常、REM潜伏期明显延长、次数增多。3.两种干预方法对CFS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节律调整作用表现为:针刺经穴调整睡眠变量恢复正常的幅度大于安慰针刺,其有引导睡眠变量向良性方向变化的趋势,而安慰针刺则相反,具体表现在:①针刺经穴治疗在减少觉醒次数、提高睡眠效率和总睡眠时间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在减少觉醒时间、入睡潜伏期、REM潜伏期、REM次数上,与正常变化相符,且调整幅度大于安慰针刺,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安慰针刺干预后入睡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及REM次数增多;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降低,表现出使这些变量偏离正常。但上述所有节律变量的改变,安慰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与针刺经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整体趋睡眠趋势图上,针刺经穴后能恢复REM睡眠节律且能使每阶段的REM睡眠维持足够的时间比,明显优于安慰针刺。结论:1、CFS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并无明显异常,但存在睡眠节律紊乱,主要表现为REM睡眠节律异常以及睡眠中频繁的觉醒。两者干扰睡眠时相的正常转换,可能是CFS患者不能解乏睡眠的直接原因。2、针刺经穴能调整REM节律恢复正常;同安慰针刺相比,针灸经穴具有降低觉醒水平、维持睡眠连续性,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