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单羧酸转运蛋白在急、慢性炎性痛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26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脊髓单羧酸转运蛋白2在急性炎性痛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小鼠急性炎性痛时脊髓单羧酸转运蛋白2表达的变化,确定其在急性炎性疼痛中的作用。  方法:(1)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4-CIN组(C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D组)。(2)小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建立急性炎性疼痛模型;(3)建立模型前各组小鼠分别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MCT-2抑制剂α-氰基-4-羟基肉桂酸(4-CIN)及溶媒DMSO;(4)观察各组小鼠Ⅰ、Ⅱ时相舔咬足时间,并对其进行疼痛评分;(5)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脊髓MCT-2的改变。  结果:(1)小鼠急性炎性痛模型建立后,与A组比较,B组小鼠在Ⅰ、Ⅱ时相出现明显的舔咬足行为,疼痛评分明显增高;与B组比较,C组舔咬足时间明显缩短,疼痛评分明显降低。(2)免疫印迹结果显示,B组脊髓MCT-2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而与B组和D组相比,C组脊髓MCT-2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B、D两组疼痛评分和脊髓MCT-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MCT-2在急性炎性痛时存在与小鼠痛行为相关的变化,鞘内注射MCT-2的抑制剂4-CIN可缓解福尔马林所致小鼠的急性炎性疼痛。由此可见,脊髓MCT-2在急性炎性痛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MCT-2、MCT-1及MCT-4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MCT-2、MCT-1及MCT-4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慢性炎性痛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1)建立大鼠慢性炎性疼痛模型;(2)运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各组大鼠足底注射CFA后机械性缩足阈值的改变;(3)运用Hargreaves热辐射法检测各组大鼠足底注射CFA后热缩足潜伏期的改变;(4)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MCT-2的表达变化;(5)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MCT-2、MCT-1和MCT-4的改变;  结果:CFA组大鼠在注射CFA后3h即出现痛觉过敏,并持续至第14天,其疼痛程度显著大于NS组(P<0.05);且T1-6时脊髓背角MCT-2与NS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大鼠脊髓背角MCT-2的表达与痛行为学的改变(PMWT和PWTL)相关(P<0.05,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脊髓背角神经元MCT-2的表达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1和MCT-4的表达类似于MCT-2.  结论:在大鼠慢性炎性痛过程中,脊髓背角神经元上MCT-2、星形胶质细胞及血管膜上的MCT-1和MCT-4均存在变化,其与痛行为学表现明显相关,其均可能参与慢性炎性痛的形成和维持。  第三部分脊髓背角单羧酸转运蛋白2对ERK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检测MCT-2的变化对脊髓背角p-ERK的影响,初步探讨脊髓背角MCT-2参与调控慢性炎性痛的可能机制。  方法:(1)建立大鼠慢性炎性疼痛模型;(2)B、C和D组大鼠左足底皮下注射CFA前1h分别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4-CIN和DMSO;A组左侧足底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运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各组大鼠足底注射CFA后机械性缩足阈值的改变;(4)运用Hargreaves热辐射法检测各组大鼠足底注射CFA后热缩足潜伏期的改变;(5)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MCT-2和p-ERK表达的变化。  结果:各组术前PMWT和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PWMT和PWTL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背角MCT-2及p-ERK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在给药后PWT和PWL明显延长(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组脊髓背角MCT-2及p-ERK表达也明显下调。D组PWMT和PWTL与B组相比无差异,D组大鼠脊髓背角MCT-2及p-ERK表达同B组相比亦无差异。  结论:在大鼠慢性炎性痛发生、发展过程中脊髓背角神经元上MCT-2可能通过激活胞内的ERK参与慢性炎性痛的形成和维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