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在这一复杂系统中,植物群落是整个系统稳定的核心和纽带。在乔木、灌木、牧草、以及低等植物共同构成庞杂的植物群落中,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共生关系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围绕植物群落作用机理、植被修复对水土保持及生态平衡维持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很少关注乔木、灌木、牧草、以及低等植物形成的立体结构对水土保持的影响,相关研究常常把所有植物作为一个整体指标,这样就很难了解不同植被类型立体分布在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为了了解不同植被类型立体分布在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中各自发挥的作用机理,本文选取了福建省长汀县自然修复样地1984年以来的监测资料,分析乔木覆盖度与地表植物(灌木、牧草、以及低等植物)覆盖度对土壤以及水土保持的影响,以期了解这两种植被覆盖度在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研究区土地对于林木的承载力存在一个极限,当乔木植被覆盖度低于12%,林下植被覆盖度低于13%,总的植被覆盖度低于20%时,林地土壤非常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当乔木覆盖度在12%-55%之间时,地表覆盖度的增加能够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当乔木覆盖度大于55%时,过多的乔木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壤营养物质,地表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中的有机质以及营养物质的含量随乔木覆盖度增加而下降。因此,生态修复时,适度控制乔木比例,使地表植物有充足的光照和养分生长发育,形成良好的地表覆盖,从而发挥更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