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权力与内部治理变革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v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公立高校治理的主要问题在于行政权力泛化,进而淹没学术权力。长期以来,学者们对高校内部的治理机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党政不分,即没有将党委会所代表的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分开,忽视了政治权力的存在。换句话说,正是在政治权力的掩护下,行政权力才变得如此强大,侵犯了学术权力的生存空间,而丝毫没有收敛的趋势。这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高校的权力结构特征扭曲、官僚主义严重、教学科研边缘化等等。事实上,高校政治权力是存在于高校内部治理中的一种独立的权力。正确认识高校政治权力及其特征,使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保持适当的平衡,是当前我国高校治理变革的关键。   通过总结政治权力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并以哥伦比亚大学为案例,分析了高校政治权力在高校内部的运转,进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其中,代表政治权力的机构是党委性董事会,它是根据政治权力的特点和要求来重组党委会,以董事会的特征来变革党委会,从而使改革后的党委性董事会既有董事会的特点,又有党委会的传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委会。代表行政权力的机构是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在党委性董事会停会期间,由校长及其校务委员会对学校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注重工作的高效、作风的廉洁。代表学术权力的机构是学术评议会,作为学术的审核力量,学术评议会有权力对学校的决策及其实行进行学术性审议监督,因此它肩负着监督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作用。总之,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以及学术权力之间的制衡机制是这样的:政治权力负责决策;行政权力负责执行;学术权力负责监督。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为了学校的发展共同合作。   高校内部治理主要体现为权力在高校内部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协调与制衡。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的目标就应该通过对政治权力的设定和制约,来实现权力的协调与制衡,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并以此来实现大学的理念和目标。
其他文献
学位
德育课程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系统化载体,是德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中介,其内容、性质及存在的合理性等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1960年2月,华沙条约缔约国在莫斯科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华约首脑会议”)。中共中央派康生、伍修权、刘晓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我当时是随团翻译。在这次会议期间,赫鲁晓夫当着中国观察员代表团的面,肆无忌惮地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毛泽东,同时苏共中央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给中共中央“口头通知”,全面攻击中共的对内对外政策。这是从1958年夏天开始交恶的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苏关系
人文精神既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重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根基。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