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化学协同除磷在提高污水处理厂除磷效果的同时,存在除磷剂过量投加导致剩余污泥产量增加及影响活性污泥脱氮除磷性能等问题。目前化学除磷剂实际投加率多为理论投加率的2~3倍甚至更高,由于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要求及除磷剂投加策略不同将影响除磷剂过量投加程度。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化学协同除磷过量投加除磷剂对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化学协同除磷特性及优化策略。以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该污水处
【基金项目】
:
国家基金课题:基金号 5207015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协同除磷在提高污水处理厂除磷效果的同时,存在除磷剂过量投加导致剩余污泥产量增加及影响活性污泥脱氮除磷性能等问题。目前化学除磷剂实际投加率多为理论投加率的2~3倍甚至更高,由于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要求及除磷剂投加策略不同将影响除磷剂过量投加程度。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化学协同除磷过量投加除磷剂对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化学协同除磷特性及优化策略。以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同时选用CASS和A~2/O两种工艺运行),探讨过量投加除磷剂对污水处理特性影响,分析化学协同除磷对污水处理厂沿程磷浓度分布、活性污泥脱氮除磷性能及磷组分的影响;其次,采用小试SBR反应器处理模拟污水,分析厌氧-好氧(A/O)工艺在化学协同除磷满足出水TP浓度低于0.3 mg/L条件时,除磷剂投加率对化学协同除磷效果以及活性污泥生物除磷性能的影响;最后,采用批次试验分析除磷剂同步及后置投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优化除磷剂投加策略,以期为实际污水处理工程中除磷剂投加位置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为明确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化学协同除磷效果及对剩余污泥产量的影响,对该污水处理厂CASS及A~2/O工艺的除磷剂投加量、磷浓度沿程分布及剩余污泥产量进行分析。该厂采用除磷剂为铁铝复合除磷剂(益维磷),其中Fe3+为主要成分(90.43%),CASS工艺除磷剂投加方式为前置投加,A~2/O工艺除磷剂投加方式为同步投加。除磷剂投加量及剩余污泥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前置投加及同步投加的除磷剂实际投加率(以投加点磷酸盐浓度核算)分别为1.60及6.25 mol Fe/mol P。根据各工艺不同投加方式所要求的出水磷浓度以及剩余溶解态磷和Fe/P摩尔比关系可知,CASS和A~2/O系统除磷剂最佳投加率Fe/P摩尔比分别应为1.4和3.2。因此,该污水处理厂各工艺除磷剂处于过量投加状态,同时过量投加除磷剂导致剩余污泥产量增加13.69%(以含水率80%计)。(2)为分析除磷剂过量投加对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对CASS及A~2/O工艺活性污泥的脱氮除磷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磷剂过量投加对该污水处理厂CASS及A~2/O工艺的稳定性以及生物脱氮能力未造成较大影响。但对生物除磷能力而言,与另外一座未投加化学除磷剂的污水处理厂CAST和A~2/O工艺平均释磷吸磷速率6.50 mg P/(g VSS·h)进行对比,本文研究污水处理厂CASS和A~2/O工艺活性污泥的磷活性分别降低50.16%和54.42%。因此,除磷剂过量投加会显著削弱活性污泥的生物除磷能力。(3)为进一步解析化学协同除磷特性,实验室搭建以A/O(厌氧-好氧)工艺运行的小试SBR反应器,在进水TP平均浓度为5.60 mg/L的情况下,投加不同投加率的除磷剂使出水TP浓度达到0.3 mg/L以下。结果表明,提高除磷剂投加率对出水COD、TN和NH4+-N浓度无明显影响。与未投加除磷剂时反应器内最大释磷/吸磷速率分别为4.52及3.95 mg P/(g VSS·h)相比,当除磷剂投加率分别为3.6 mol Fe/mol P(即60 mg/L)和6.0 mol Fe/mol P(即100 mg/L)时,反应器内最大释磷速率分别降低52.87%和64.60%,最大吸磷速率分别降低48.60%和62.02%。当停止投加除磷剂7 d后,反应器内最大释磷/吸磷速率恢复到开始阶段68.58%和74.17%的水平。这说明,化学协同除磷会削弱活性污泥的生物除磷能力,但这种削弱具有可逆性,停止投加除磷剂后,其生物除磷能力可以恢复到一定水平。(4)为减少过量投加除磷剂对生物除磷能力的影响,对除磷剂投加策略进行优化,开展批次试验分析同步投加和后置投加对化学协同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除磷剂投加率相同时,后置投加TP去除率比同步投加高9.61%,同时后置投加可避免除磷剂进入生物处理系统。结合对该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化学协同除磷效果分析以及连续运行结果,后置投加较同步投加更适宜于此污水处理厂。
其他文献
变频空调控制器中IGBT作为PFC电路的开关器件,其应用可靠性要求很高。本文结合电路应用分析和器件异常形貌分析,总结出IGBT器件在电路应用过程中常见可靠性应用建议和异常形貌对应总结。过程中的分析和结论对空调IGBT器件应用设计和异常分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污染的日益加剧,淡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限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太阳能界面蒸发淡化海水以其利用清洁能源净化水的巨大应用潜力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金属纳米粒子、半导体材料、有机聚合物和碳基材料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光热蒸发领域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材料成本高、制备方法复杂、光热效率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同时蒸发器在淡化海水或净化废水时,水体中的金属盐或有机杂物可
文章结合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安装后的运行故障问题,对机组售后安装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排查和分析,发现机组循环风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阻碍问题。针对机组循环风系统进行全面技术分析和试验论证,在换热器循环风受阻的情况下,系统制冷剂蒸发不充分,进而造成机组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带液运行问题;为了避免液态制冷剂吸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出现润滑不良、磨损、卡死、液击损坏等问题,文章提出相应安装规范及使用维护保养关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1958年至1984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格局,同时影响了村落的形态和建筑特征。在自上而下的建筑规划设计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乡村呈现出理性和集体化的倾向,这些变化对乡村格局和形态的影响的是深刻且清晰的。本文从集体形制的角度,探析人民公社时期乡村居民点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思路。人民公社是集体形制在中国实践的代表案例之一,
能源危机和淡水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两大难题。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生产淡水是最有希望解决能源危机和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方案之一。然而,对于高效的太阳能蒸发系统仍存在一系列难题,如光热转换效率低、热损失严重、成本昂贵、设计复杂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商用化推广。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课题利用熔喷纤维设计了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界面蒸汽发生器,并且系统的研究了影响这两种太阳能蒸汽发生器蒸发性能的一系列因素
近年来,柔性储能器件迅猛发展。其中,在纺织基柔性储能器件研究中,首先需解决活性材料与衬底的结合问题,因此较高的材料-纤维结合稳定性对于柔性电极的应用尤为重要。针对该问题,目前主要通过物理涂覆法或化学沉积法实现材料在织物表面的负载。然而,物理涂覆法生产耗时、材料-纤维结合相对较弱且分布不均匀,大大降低器件的电化学性能和使用寿命。与物理涂层法相比,化学沉积法虽然解决了材料-纤维素纤维界面结合较弱的问题
水体中重金属与染料的混合污染物对人体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目前,大量工艺方法已被应用于污染水体的修复。其中,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吸附效果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水体污染物处理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吸附剂在处理过程中存在重复利用性低和回收处理难的问题,因此,有研究者提出由废弃吸附剂向光催化剂转化的策略,实现吸附剂循环利用的同时有效去除水体中混合污染物。水滑石类化合物
海上油气输送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管道运输,管道亦被称为海上油田的主动脉与生命线。海洋环境的复杂多变,极大地增加了管道的运行风险,导致了管道腐蚀、渗漏等安全问题;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人身安全以及生态系统产生威胁。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海底管道腐蚀速率进行准确预测,掌握海底油气管道的腐蚀发展规律和运行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介绍了海底管道腐蚀的特点、检测技术以及腐蚀预测的研究
现如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休息娱乐等基本都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的空气品质密切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颗粒物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原因,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有关颗粒物的研究举足轻重。建筑室内气流组织分布特性显著影响着室内颗粒物分布特性。本文以西安市某商业中庭为研究对象,利用CFD软件模拟顶送下回、侧送风以及置换通风(送风口在中庭内部采用两种不同的布置方式)方式下中庭内部的流场分布特性,进
随着工业的发展,该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大气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光催化氧化处理技术具有节能高效、安全无二次污染的独特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传统光催化剂仍存在着对光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一种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钒酸盐,并构建了一套可实时监控在线的光催化反应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得到纳米钒酸盐催化剂。基于合成的钒酸钠纳米线,将过渡金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