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属于亚健康范畴,中医属“虚劳”、“不寐”、“心悸”、“百合病”等范畴。慢性疲劳综合征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但由于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对其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发病机理及造模方法的研究。其病因是多因素的,与长期精神刺激、脑、体力过度劳累及病毒感染有关,伴随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造模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用“慢性束缚法”,另一种是慢性束缚及冷水游泳加进食时电刺激的复合应激因素研制的慢性疲劳动物模型。综合上面两种方法,本实验采用了慢性束缚及冷水游泳交替,希望能找到一种合适又简便的造模方法。针灸是一种具有调节机体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加机体抗病能力的方法,具有疗效好,操作简便,经济实惠的优点。因此,本文在大量研究古代及现代文献的基础上,论证了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论依据,并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设计并实施了针刺调节慢性疲劳大鼠免疫机能的研究。试图通过观测模型大鼠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白介素—2,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等指标来揭示针刺对慢性疲劳大鼠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原理,也为临床上找到合适的造模方法提供思路。 (一)实验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人参皂甙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慢性束缚及冷水游泳交替的方法造模,获得慢性疲劳大鼠模型,针刺组参照《实验针灸学》取后三里、百会、肾腧两侧交替进行;人参皂甙组给予人参皂甙液灌胃,正常对照组不作治疗。两周后断头取血检验,称取每只大鼠重量,取脾脏及胸腺组织称重,检测白介素—2、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 (二)结果 实验结束时①脾脏指数:模型组(1.71±0.28)与正常对照组(2.15±0.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人参皂甙组(2.01±0.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2.04±0.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胸腺指数:模型组(2.05±0.32)与正常对照组(2.43±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人参皂甙组(2.43±0.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2.35±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白介素-2:模型组(1.19±0.34)与正常对照组(1.53±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人参皂甙组(1.53±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1.5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肿瘤坏死因子-α:模型组(0.57±0.15)与正常对照组(0.79±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