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嶺外代答》是南宋周去非所撰的史料筆記,作爲內容較全面時代較早的嶺南史地資料,其書分門別類、條分縷析,對嶺南地區獨特的物產、風俗進行了多方面的記載。本文通過對《嶺外代答》語料性質和詞彙構成的分析,明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對象:對書中反映嶺南地域特徵的的名物詞和文化詞語進行考察。從詞彙構成來看,《代答》所使用的詞彙是以文言詞爲基礎,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當時的口語成分,並收錄了部分東南方言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記詞。其中文言詞的主要來源是前代文獻語言的繼承,但也包含了一些爲適應新的表達需要而產生的文言詞,反映了文言系統發展到唐宋時期的若干特點。口語詞的吸收主要還是來自使用範圍較大的通語成分,而避免選擇方俗色彩明顯的語詞。作者收錄的方言詞及少數民族語數量較少,但作爲當地方言異語的歷史記錄,仍然具有一定價值。總體看來,《嶺外代答》作爲一部文人筆記,仿古傾向強而口語程度低,對於漢語史研究的意義比較有限;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代答》所收錄的一批反映嶺南地區物產資源、社會文化的語詞,則體現出較高的研究價值:作爲一部基於實地考察撰述而成的嶺南異物風土志,《代答》可以說是在唐宋時期名物研究文獻中獨具特色的作品。書中所記錄的反映當地天然物產的名物詞,因其可靠性、獨特性和豐富性而具有較高的語料價值:首先,這些語詞反映了嶺南地區特有的動植物、礦物金石等自然資源,呈現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其次,部分名物詞還包含了地域方言或少數民族語的因素,尤其是其中的漢台語關係詞,對於民族史和漢台語比較的相關研究都是有意義的。最後,這批語詞由於具有一定量的規模,也爲我們探索其規律性特徵提供了可能。我們有選擇地對其中特色較鮮明的名物詞進行了個案分析,對若干疑難詞語作出了考釋,並說明了某些語詞中保留的侗台語成分或南方方言特徵。此外,還總結了名物詞的造詞方法和理據類型,並通过數據統計得出取象選擇中人類認識的特點,即多源性與單一性、任意性與傾向性、形象性與類比性。另外,《代答》所保存的一批文化詞語也可說明其語料價值。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從許多文化詞語可以考察出凝固其中的人文因素和歷史軌跡。《代答》中的文化詞語真實地反映了嶺南地區的社會生活和時代背景下的制度、觀念,體現了文化與語言的交互影響。我們根據意義內容的不同將其分爲民俗詞和史跡詞兩部分,通週語詞的含義討論歷史地理條件、社會文化在詞彙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