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移民治理问题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成千上万的民众为躲避战火选择迁入较为和平的四川、陕西、甘肃、宁夏、云南、贵州等西北和西南后方各省。抗战期间,300余万各地民众涌入陕西国统区。入陕移民数量庞大、阶层和职业构成复杂多样、分布范围广,给战时陕西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治理压力。为合理解决移民问题,陕西地方政府确定了“寓救济于生产中,把救济与组织训练结合起来”的移民治理方针,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设立相关机构、组织多种活动对到陕移民进行分类救济和安置,使其在各个领域发挥才能。陕西地方政府对移民的治理将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争资源,有效稳定了战时陕西社会秩序,为抗战提供了必需的物资和人力支持、减轻了政府救济与安置移民的经济负担。战争引发的“逆向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入陕移民为陕西后方生产、教育、文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推动了近代陕西农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的团结。陕西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因移民的到来发生了显著变化,战争时期陕西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必须看到的是,战时陕西国统区移民多是受战争逼迫的“生存型移民”,而非以发展为目的在陕定居。移民到来形成了战时陕西“短暂而畸形的繁荣”,当战争结束后,这种由外力作用推动的“战时经济体制”在移民回迁后失去生机,陕西社会发展又进入了长期停滞状态。另外,相较于同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积极有效的治理,陕西地方政府对移民的治理更多的是迫于战争压力,而非以促进地区发展为目标,治理结果也只是“浮于表面”,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可以说,任何时代移民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内核,依靠高效廉洁的政府和公职人员,以及科学的制度、法律、机构,注重治理过程中的民主性、科学性、合法性,以移民与原居民和谐融合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
其他文献
传统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认为,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所独占,这符合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客观实际。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发生了
<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商誉作为一种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内获得比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利润的超额盈利价值,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是企业的信誉也是企业文化
利用2016年7月20日国家发改委连同其他多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这一事件,采
<正>一、体育器材是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媒介体育器材和活动材料是小学篮球课上重要的辅助教具,其中,自创的辅助体育器材以灵活多变和高度适应多元练习的优点成为了篮球教学的
中国硼资源分布高度集中,矿床类型较多,贫矿多,富矿少,经济可利用性较差。中国硼矿资源产品产量总体下降。本文分析了中国硼消费历史与现状,利用"S"形理论预测中国硼消费量,
从出版发展史看教育与出版●杨惠龙【石家庄】探讨并弄清教育与出版的关系,对于出版管理部门更好地制订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出版企业确定出版思路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设施农业的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施农业的含义和发展意义的一些论述,后来研究重点主要是针对某个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策探讨,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