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一种对语篇进行批评性研究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非文学话语的研究。新闻话语作为大众语篇,一直以来都是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焦点。通过对语篇的语言特点及语篇生成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本文选取美国“棱镜门”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棱镜门”指的是美国“棱镜计划”的泄密事件。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秘密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泄露源于斯诺登把其从Booz Allen公司获得的绝密文件透露给媒体。斯诺登提供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司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在“棱镜门”事件中,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应对该事件的发生承担相应的责任。分析新闻媒体对这三方责任人态度和立场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报道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本研究从《华盛顿邮报》中随机选取了六篇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它们分别报道了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对“棱镜门”事件的态度和立场。本文以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报道样本中的词汇选择、及物性、互文性以及“棱镜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试图探究:(1)《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对“棱镜门”事件的态度和立场?(2)《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3)这些意识形态体现出什么样的权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华盛顿邮报》在报道美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时,倾向于使用积极词汇并提供确切的消息来源;而在报道互联网公司和Booz Allen公司的态度和立场时,《华盛顿邮报》倾向于使用消极词汇并提供较为模糊的消息来源。(2)《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极力维护“棱镜计划”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并表达出其对美国政府反恐行为的支持。此外,该媒体也在报道中谴责了互联网公司和Booz Allen公司极力撇清它们与该事件的关系的行为。(3)这些意识形态体现出《华盛顿邮报》与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由于《华盛顿邮报》的兴衰存亡与美国政府息息相关,因此该媒体选择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来报道棱镜门事件。而由于互联网公司把监听事件的责任完全推卸给美国政府,因此《华盛顿邮报》谴责了互联网公司的行为。最后,为了体现其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保全自身的利益,《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批评了Booz Allen公司把自身责任推卸给其雇员的行为。《华盛顿邮报》与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正是“棱镜门”事件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